第十八章 何夕的应对(1/2)
第十八章 何夕的应对
对于这个局面,何夕是有所预料的。
只是他也没有想到,宋讷会做得这么绝。
何夕问道:“宋大人,您这样做?不怕我报复吗?”
宋讷说道:“我为朝廷大臣,在此一日,就守大节。决计不能让你这种人在国子监散布异端邪说的。你要么早早离开国子监,寻你的荣华富贵去。你在国子监之中,就只能忙这些事情。”
何夕说道:“明白。我也是朝廷大臣。陛下十几年开国,方才有如此局面。不能容忍让你这腐儒,耽搁朝廷大事。”
宋讷说道:“胡说八道。”
“好了。”何夕说道:“宋大人,不用说了。很早我就知道,咱们两人是说不到一起的。既然大人出招,也请看看下官的奏疏的。”
何夕毕恭毕敬从身边掏出一本奏疏,递给了宋讷。
宋讷接过一看。却是《请重修元史疏》。
宠臣的威胁之所以强大。最重要的是他们知道皇帝在想什么,可以投其所好。
只是方孝孺虽然忙碌,官小而权重。比起历史上,山中隐居的生活,专心学问的生活。也不知道那一个更好。
因为元史修得实在太烂了。他也看过。何夕说得有些道理。但是宋讷即便政治目光再差劲,也能看得出来,何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在于单独教育的史堂。
当然了,元史有天然缺陷,也是很正常的。因为元史修得时间太短了。不足一年。是政治产物。在元朝灭亡之后,朱元璋急于建立正统。而《元史》修订,就是建立正统的标志之一,虽然主持修《元史》的宋濂是大儒。但是这样急促的修建,自然出现很多问题。
朱元璋细细看完之后,随即轻轻一笑,说道:“孺子可教也。徐正。”
朱元璋一声招呼,徐正立即从所有奏疏之中,将何夕的奏疏翻了出来。
“不行。”宋讷说道:“这一件事我不同意。”
包括各种专门史。比如财政史,军事史,等等。
何夕见宋讷不说话,就退后行礼。转身就走了。
什么为一个人写了两个传记?
方孝孺很是清廉。
这也是他作为大明臣子第一封奏疏。
——
夜里,烛光摇曳。
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引子而已。
朱元璋说道:“将这封奏疏,传抄礼部,翰林院。下令相关大臣会议,给朕报一个结果。”
何夕从这个问题上引出来,盛世修史。而元史的质量不好,反而影响到了皇帝圣明的名声。然后以史学大家的身份提出了包括重修元史在内的一系列史学著作。
各种生僻的译名,还有传记与传记之间的矛盾等等。大问题,小问题。可谓不胜枚举。
宋讷一时间也找不到反驳的点。
他知道朱元璋心中是怎么想?单单这一点,就超过了很多人。他就不信朱元璋对这个合理建议有拒绝的想法。
方孝孺是很少有时间在家里的。作为秘书监的副手,他的生活作息,要无限地与朱元璋靠拢。至于朱元璋什么作息,就不用多说了。也只有日落之后,才能回家。与妻子儿女们见上一面。
朱元璋微微愣神。他想起自己已经去常州的女儿,一时间有些担忧。不知道是担忧安庆公主,还是担忧马皇后的病。叹息一声,继续批阅奏疏。随即他一愣,从奏疏目录之中发现了何夕的奏疏。
“如果大人没有事,我就先走一步了。”
“对了,您的安排,我个人是尊重的。但是家中有事,请假一旬。十日之后,我定然来履职。到时候国子监的庶务,我一定给您处理得妥妥当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