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我许子远有一个惊世计划!(2/2)
今当走东路,自青州西渡黄河,经兖州北部迂回,收合刘备、吕布流散之士,直取轘辕关。
目下兖州一片大乱,刘、吕鹬蚌相争,已杀得头破血流,我王若从青州出兵,西渡黄河,趁刘备、吕布两败俱伤之际,倾四州之兵,骤然杀出,二人孰能敌之?
先灭刘、吕,尽取兖州,再推进至轘辕关,趁曹操、袁术二人杀得头破血流,两败俱伤之际,我王举国之兵,如神兵天降,曹袁孰能敌之?
一战覆灭曹操,重创袁术,试问天下谁敌手?
如此反复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之计,最终灭尽群雄,俯视八方,将袁术堵截在轘辕关外。
届时在鲸吞中原两京之地,无论天子,亦或关中,岂非探囊取物,如在掌中?
自此三分天下有其二,袁公路纵得南方,不过冢中枯骨,我王来日必擒之。
此非一战而天下定,一计以平九州乎?
非吾之良谋,孰能为之?”
许攸此计一出,群臣默然片刻,便喧哗沸腾,没有不指责许攸奇谋弄险的。
“许子远,汝出此下策,是要断绝我主偌大基业,葬送目下大好局势吗?
你安得什么居心?”
“奇谋弄险,以至于厮。
依你之言,或可一战以平天下,亦恐一计而覆大魏!”
“就是,次次等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间变数实在太大。
汝怎知刘备、吕布、曹操、袁术,皆按汝之计策行事?
自青州发举国之兵长途跋涉,途径刘备、吕布,抵达曹操,孤军深入轘辕关,其间风险,难以估量。
汝可知,此计一旦事败,便是满盘皆输。”
本来傲视众人,自以为提出了惊世智慧,准备等着魏王与群臣对自己惊为天人的许攸,此刻面对所有人的指责与不看好,不由涨红了脸,只听他嘟囔着反驳了几句。
“吾之良谋,岂为汝等凡俗所知?
如何黄雀在后,攸自有良策在怀。
汝等不信我良计,将来悔之晚矣!”
但他一人,面对沮授、郭图两党人的群起攻讦,自然势微,不由将目光期待着望向袁绍。
袁绍本来听许攸气势如虹,信誓旦旦说着什么“一战而天下定,一计以平九州。”;“天下英雄谁敌手?”之语。
也被说的热血沸腾,觉得许攸说的颇为道理,若能趁此千载难逢之时机,一战平定天下,又何必拖延?
可转眼间无论沮授等人,还是郭图等人都在指责许攸,他那句“许公所言甚是”赶紧憋回了肚子里。
袁绍还是难得看见麾下群臣如此意见统一,共同反对同一个计划的,这么看来许攸此计,定然弊病良多。
他暗自庆幸自己反应及时,没将认同许攸计策的话说出来,否则岂非在群臣面前丢人?
然而实际上所有人都反对,也并非是许攸之计,真的没有可取之处。
虽则许攸之计,确实比沮授、郭图之计,风险高了许多,但收益也远非他二人能比。
况且如何挑选时机,如何螳螂捕蝉,都可容后仔细谋之。
乃至于最后就算没能在轘辕关战胜曹操、袁术,也可退而求其次,自兖州往洛阳夺取天子,复行沮授之计。
众人所以众口一词,反对许攸,正是因为他既不是郭图一党,也不是沮授一党,而是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游离派”。
偏偏许攸此计,若是失败,自不必说,便如众人眼下所指责的一般,奇谋弄险,葬送大局。
然而若是让许攸此计真的成功了,那更完蛋!
你许子远都“一战而天下定,一计以平九州”了,那还要我们这许多谋臣做什么?
所有的功劳全被你得,以后你许攸就是开国第一臣,魏王所以登九五,主社稷,和我们两党全没关系!
你许攸还是个孤身一人的游离派,这不反对你,反对谁?
在群臣的严辞攻讦,以及袁绍的不作为下,许攸“异想天开”的奇谋,很快就泯然众人。
之后袁绍便陷入了熟悉的流程之中,沮授、郭图两党各执一词,一主攻洛阳,一主取长安,各家派系内的谋臣你方唱罢我登场,你吵我来我骂你,闹的不可开交。
袁绍犹豫不决间,终是忍无可忍,最终制止了双方的争吵,决断曰:
“既诸公皆有理,何不两路齐出,齐头并进?
天子孤所欲也,关中亦孤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迎天子亦取关中者也。”
群臣:“???”
迎着群臣茫然的眸光,袁绍自以为得计,拍板曰:
“今发十万大军,从郭公之计,从并州南下,经河东郡,渡黄河,取长安。
此路兵马以张郃、高览为将,郭公为军师,荀谌等人为参谋,当鲸吞中原,尽取关中,为孤定鼎天下之基业。”
张郃、高览上前领命,郭图等人亦拱手而退。
袁绍见此,满意颔首,这才继而言之。
“再由孤亲率十万大军,从冀州南下,经黎阳,过白马渡,破官渡,直指洛阳,以迎天子。
此路兵马以颜良、文丑、淳于琼为将,田丰为军师,许攸等人随军参谋。”
颜良、文丑,淳于琼遂上前领命,田丰等人亦拱手而退。
袁绍这才看向沮授,谓之曰:
“沮公掌十万大军在魏,审公辅之,坐镇后方,随时支援,以备不测。
孤出征后,魏国大事还需仰仗沮公,调度粮草、支援各方,悉交汝决,勿负孤望。”
沮授、审配躬身领命而退。
如此众人又计议其间细节琐事,待诸般议定,各自归去,为出征之事做准备安排。
未几,魏王袁绍发檄文于天下!
【曹操者,阉宦之后,流毒之人。
其狼子野心,挟持天子,擅弄朝权,欺凌圣躬。
杀刘表、诛刘繇,残害宗亲,虐杀忠良。
结党营私,排抑异己,祸乱朝纲,屠戮百姓,恶行昭彰,天人共怒!
孤袁绍,四世三公之忠良,受封魏王,世沐汉恩。
今响应汉王之衣带诏,发兵百万南下,兴复汉室,营救天子,扫清奸凶,匡扶社稷。
望天下义士、各州牧守,同举义旗,共保国家。
剿除国贼,还政天子,复社稷安宁,慰天地民心!
国朝养士四百载,仗义死节,就在今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