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合三王之功业,倾九州之物力!(1/2)
第358章 合三王之功业,倾九州之物力!
隨著魏王一封檄文通传天下,洛阳朝廷怎不惶恐?
汉王起兵八十三万北上,魏王发兵百万南下,左近还有兗王、齐王爭持於兗州。
此四王混战,逐鹿中原之象已现,怎不让朝廷中人急呼:“紫微隱耀,帝星北臣!”
另一批人闻听此言,当即驳斥曰,“紫微南狩,帝星耀彰!”
两方人各执一词,爭执不休,听得御阶上的天子,也没什么心思再去针对曹操了,朝堂上的这帮人分明就是不演了!
南下北上,动輒数十上百万人,这还要演什么呢?
此情此景,只要不是瞎子傻子都看的出来,大汉幽幽四百载江山,马上就姓袁了,区別无非是南汉北魏罢了。
大汉九州诸侯爭霸,打到这地步,已经快打成袁家內战了,加上此前忠心汉室之臣,又被曹操杀了一波,眼下还能站在朝堂上的大臣,忠义之心本就一言难尽。
要说之前看见曹操能在辕关挡住袁术,他们多少畏惧著曹操淫威,故还尚能收敛。
但隨著袁绍也响应袁术手中的衣带詔,一同加入这场逐鹿中原的盛宴后。
显而易见,接下来无论袁绍、袁术两兄弟谁输谁贏,但你曹孟德必败无疑。
这一刻,眼睁睁看著满朝文武当著自己这个天子的面,爭论到底是帝星北臣,还是紫薇南狩,刘协是真有些恍惚。
大汉天下!
四百载之祖宗基业,怎么就走到这一步了?
难道这江山社稷,真將亡於朕手?
他幽幽一嘆,念及当初曹操曾言:【使这天下没有他,不知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
而眼下,被自己视为最大仇寇,恶行昭彰尤胜董卓,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曹操,即將走向末路。
而他这位大汉天子,又將何去何从呢?
他甚至有些后悔,若当初太师刘表、太傅刘繇以及刘玄德都在,自己也没有那么激进的同曹操爭斗,以至於洛阳自相內斗,反给了外人机会,或许今日也不至於走到这一步?
但他转念想到太傅等人当时又为何会如此激进?
因为衣带詔!
见鬼!朕根本没写过劳什子的衣带詔!
那没事了。
原来选择本来就不在朕的手中,朕所经歷的一切,不过是他人棋盘閒落子。
想到如今衣带詔就在袁术手中,並以之號令天下诸王,名正言顺的討伐洛阳。
刘协不由恨的咬牙,袁公路,阴谋诡诈,当世第一,愚弄天下,覆汉元凶,果非浪得虚名!
其实在群臣爭论南北二袁,天子心如死灰之时,也不是完全没有忠义之士,提出救汉方针。
然而面对如此绝境,他们能想出来的最好计划,也不过是如当年的董卓一般,迁都长安以避灾祸。
然而这样的言论,很快就在北边传来袁绍兵分两路,一路取洛阳,一路夺长安后,销声匿跡。
“袁本初,汝亦为汉臣,做事何如此之绝,而欲亡汉耶?”
有忠心老臣,听闻洛阳、长安都跑不了,如此绝境,几无生路,而在绝望之间,触死於大殿之上者,亦有之。
这等被南北二袁两头堵,甚至臥榻之侧的兗州,还有个齐王吕布在窥伺的绝境。
莫说其余人了,便是王佐之才荀或,也彻底陷入了沉默。
汉、魏、齐,合三王之功业。
荆、扬、豫、徐、兗、冀、青、幽、並,倾九州之物力。
发百万之兵戈,诛一国之帝都!
此天地人三合薈萃,集命气运天人五衰!
孰能敌之?
何以御之!
炎汉將亡之兆,就在眼前!
虽荀或忧思难寐,弹精竭虑,亦无良策,他唯一能想到的,也不过是带著天子逃出洛阳,之后投曹操,亦或投刘备。
然这也不过是权宜之计,隨著二袁从南至北携大势倾轧而来,灭亡不过是时间问题。
然而这一切的难题,都隨著一封姍姍来迟的书信,迎刃而解。
【欲医天下之疾,可续汉祚绵延。
司马懿谨拜,汉丞相亲启!】
事急从权,荀或这时候哪还管得上是否丞相亲启,再不启丞相都要败了,汉祚也要亡了。
荀或拆开此信,研读良久,忙也起笔写一封书信,命人將之与司马懿的信,一同给辕关的曹操送去。
同时他在洛阳勉力操持国事,命主持北边防线的段煨,务必拖延袁绍南下的进程。
隨即一面维繫著大汉最后的余暉,一面等待著曹操的决断。
北方。
袁绍亲提十万大军出冀州,因为重镇黎阳在黄河北边,以目前的朝廷兵力根本难以顾及。
因此虽因黎阳城坚,守將又寧死不降,耽误了他些许时间,但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他耗费了些兵力强攻,也是很快拿下黎阳。
下一步,兵锋直指白马渡口。
而这里正是段煨带领他的西凉兵团赶来,决意阻截袁绍的关键战场。
这一刻,段煨骂死洛阳朝廷那帮人的心都有了。
他这里总共就三万人,结果前些天刚命他抽了五千人南下支援刘备,这会子又要他来打袁绍的百万大军?
汝干,人事否?
就没见过这么坑的!
我打袁绍?认真的吗?
要不是荀或给的命令只是拖住袁绍的话,他这会直接投降了都犹未可知。
所幸仅仅只是拖延的话,倒也不一定非要拼命廝杀。
而这就是他选择在白马渡口,阻截袁绍的原因!
现在白马渡附近的船只,已经被他尽数徵集摧毁,在没有船只的情况下,便是百万魏军,他段煨只一人,就能一夫当关,守上十数日不止。
具体等魏军什么时候找到船只,再什么时候考虑撤退就是。
於是乎,当袁绍领大军至白马渡口,便见对岸旌旗猎猎,正是段煨率军严阵以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