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1.第2101章 急流勇退(2/2)
蒋瓛冷冷道:“不必了,皇上还在等着。”
这一夜,南京城无人入眠。
凉国公府被查抄的消息如同野火般传遍全城,各大勋贵府邸人人自危。
……
与此同时,吴王府内一片死寂。
府门外挂着“静养避客”的牌子,院内落叶堆积,显得格外凄凉。
寝室内,躺在病床上的苏宁正在聆听黑暗中阿福的禀报。
这个来自未来的智能助手,始终是他最可靠的依仗。
“主人,蓝玉已经被带进宫了。同时被捕的还有景川侯曹震、永平侯谢成、东莞伯何荣等十二位将领。”
躺在病床上的苏宁无喜无悲,只是轻轻叹了口气:“开始了……”
“主人,你们人类的思维为何如此复杂?明明可以共同发展,却总要自相残杀。”
“这就是人性啊!阿福。”苏宁的声音虚弱却清晰,“成王败寇!皇爷爷要为新君扫清障碍,蓝玉这些骄兵悍将首当其冲。”
他顿了顿,低声问道:“我们的人,都安排好了吗?”
“按照主人事先的安排,所有的人员都已经完成潜伏。只要不被唤醒,他们生生死死都是普通人,绝不会暴露身份。”
苏宁点点头:“接下来,这场风暴会越刮越大。告诉所有人,继续保持静默。”
“明白!另外,礼部最近一直按照洪武皇帝的命令为你选妃。”
苏宁苦笑一声:“一定是没人愿意嫁给我这个活死人吧?”
“正是!听说洪武皇帝发了很大的火,责令礼部务必选择一家良女,不同意便夷三族。已经有三位官员因为办事不力被贬职了。”
“哎!这就是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苏宁闭上眼睛,面露不忍,“可有办法阻止?”
“根据分析,最好的办法是主人‘病情好转’,亲自选妃。”
苏宁沉默片刻,摇了摇头:“小人不忍则乱大谋。”
或许有读者认为苏宁太窝囊,但是和未来的永乐朱棣相比差远了。
毕竟历史上的朱棣可是在北平装疯卖傻吃猪食的,如今的自己不过是装死躺在床上而已。
……
谨身殿内,朱元璋面沉如水地看着跪在地上的蓝玉。
殿内只点着几盏灯,昏暗的光线让气氛更加压抑。
“蓝玉,你可知罪?”
蓝玉倔强地抬头:“陛下,臣不知何罪之有!臣对大明忠心耿耿,天地可鉴!”
“不知?”朱元璋冷笑一声,将一迭供词扔到他面前,“你的部下已经招供,你曾在军中散布谣言,说‘皇太孙懦弱,不堪大任’。可有此事?”
蓝玉脸色微变:“这……这只是酒后失言……”
“酒后失言?”朱元璋站起身,一步步走到蓝玉面前,“那私藏铠甲兵器、蓄养死士、结交藩王,这些也是酒后失言吗?”
每说一句,朱元璋的声音就提高一分,到最后几乎是怒吼:“你是不是以为,朕不敢杀你?”
蓝玉浑身一颤,终于低下了头。
他知道,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朱元璋下旨成立“蓝玉案”专案组,由皇太孙朱允炆亲自督办。
这个安排意味深长,既是对朱允炆的历练,也是要让新君立威。
然而在审讯过程中,出现了令人意外的情况。
“皇爷爷,”朱允炆忐忑地禀报,“蓝玉供出了许多朝中大臣,其中……其中包括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臣。这是供词……”
朱元璋接过供词,只是扫了一眼就扔在案上:“继续查,一查到底。凡是涉案人员,一个都不能放过!”
“可是皇爷爷,这些人中有些是……”
“有些是什么?”朱元璋打断他,实在是有些看不上这个孙子,“是开国功臣?还是皇亲国戚?记住,在大明律法面前,人人平等!”
“是!皇爷爷。”
随着调查的深入,卷入此案的官员越来越多。
从军中将领到地方大员,从六部官员到皇室宗亲,牵连之广令人咋舌。
朝中人人自危,连日常议事时都弥漫着恐惧的气氛。
三月的一次早朝,朱元璋在听完案情汇报后突然发作。
“你们一个个口口声声忠君爱国,背地里却结党营私、图谋不轨!”老皇帝将厚厚一迭供词摔在御阶下,“是不是都觉得朕老了,不中用了?”
满朝文武跪倒一片,无人敢抬头。连平日里最敢直谏的言官,此刻也都噤若寒蝉。
“传朕旨意:”朱元璋的声音冰冷刺骨,“蓝玉谋逆,罪证确凿,着即处死,抄没家产!其余涉案人员,一律严惩不贷!”
这道旨意如同晴天霹雳,整个朝堂为之震动。
……
冷清破败的吴王府内,阿福隐匿在黑暗中,用高科技手段屏蔽了整个房间后,向苏宁禀报最新进展。
“主人,现在朝中人人自危,据说被牵连的已经超过万人。每天都有新的官员被投入诏狱。”
躺在病床上“气若游丝”的苏宁判断道:“皇爷爷这是要借蓝玉案,将潜在的威胁一网打尽。接下来恐怕会牵扯出更多无辜的人。”
“那我们是否需要采取行动?”
“继续按兵不动。”苏宁目光深邃,“记住,在这场风暴中,能活下来的,往往是最不起眼的人。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继续扮演好‘将死之人’的角色。”
“明白!不过根据监测,锦衣卫对王府的监视越来越严密了。”
苏宁微微一笑:“这说明皇爷爷始终没有完全放心。很好,继续保持现状。”
果然,在接下来的审讯中,出现了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供词。
有人揭发蓝玉曾在酒后说出大逆不道之言,有人供出蓝玉私藏龙袍玉玺,甚至还有人指证蓝玉与燕王朱棣往来密切。
这些供词的真假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朱元璋借此机会,将那些可能威胁到皇太孙地位的势力,全部连根拔起。
五月,蓝玉被处以剥皮实草之刑,其家族成员全部处死。
就连剥下来的人皮也被蓝玉的女婿蜀王带走,据说世世代代都由蜀王一脉供奉,以儆效尤。
与此案有牵连的一万五千余人,或被处死,或被流放,或被贬为庶人。
南京城的刑场日日见血,秦淮河水再次被染红。
在这场大清洗中,最让人意外的是,这些年与蓝玉“摒弃前嫌”的燕王朱棣,竟然毫发无伤。
“皇爷爷这是在下一盘大棋啊。”苏宁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意味深长地说。
当蒋瓛向朱元璋汇报最终调查结果时,特意提到:“陛下,在此次案件中,未发现任何与吴王殿下有关的线索。所有涉案人员的供词中,都没有提到吴王。”
朱元璋沉吟片刻:“最近对吴王府的监视如何?”
“臣派去了锦衣卫指挥佥事宋忠负责监视,并没有发现有任何人出现在吴王府。除了每日送药的大夫和必要的仆人外,吴王府几乎与世隔绝。”
朱元璋沉默良久,最后只说了一句:“那就让他好好养病吧。”
蒋瓛犹豫了一下,压低声音说:“陛下,如果……其实可以直接停下人参供应的。这样……”
“嗯?”朱元璋猛地抬头,目光如刀,“蒋瓛,你是不是忘记了前任指挥使毛骧是怎么死的?”
蒋瓛吓得跪倒在地:“啊?臣罪该万死!臣一时糊涂!”
“滚!”
“臣告退!”
看着蒋瓛狼狈退出的身影,朱元璋独自坐在龙椅上,疲惫地揉了揉眉心。
他望向吴王府的方向,喃喃自语:
“允熥啊允熥,你若真的命不久矣,反倒让朕安心了……”
其实他心里多少有些后悔,要是选择苏宁也挺不错,可惜他心里还是属意北平的朱棣。
对于朱元璋这样的完美主人者来说,他不可能忽略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
所以在朱元璋预判中,燕王朱棣就是后备人选,如果朱允炆不行,那自然是有能者居之。
如果朱允炆成长了起来,并且坐稳了皇位,那自然也是皆大欢喜。
所以无论他身死之后的世界是什么样,都能让他的大明和朱家延续下去。
而洪武二十六年的这场“蓝玉案”,彻底改变了明朝的政治格局。
开国功臣被清洗一空,军权重新回到皇帝手中。
而皇太孙朱允炆,也在这次事件中树立了威信。
然而,在这场腥风血雨中,那个卧病在床的吴王,始终保持着超然的态度。
没有人知道,这个被认为“命不久矣”的亲王,正在暗中注视着一切,等待着属于他的时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