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5.第2085章 成王败寇(1/2)
寅时三刻,晨钟划破孝陵的宁静。
书院宿舍内,十二岁的赵铁柱一个翻身坐起,利落地迭好军被。
作为阵亡将领赵德胜的孙子,他始终牢记着祖父“闻鸡起舞”的家训。
“铁柱,今天《算学》要小考,你复习了吗?”同寝的徐辉祖揉着惺松睡眼问道。
这位魏国公长子初来时还带着勋贵子弟的骄纵,如今已被书院严谨的作息磨平了棱角。
“昨夜复习到子时。”铁柱将洗漱用具摆得整整齐齐,“复式记账法的借贷平衡,我已经掌握了。”
“厉害!你可能是我们这批学员里最用功的了。”
“没办法!幸运的获得了这难得的机会,我必须要为赵家博一个前程。”
……
卯时正,三千学子整齐列队在演武场。
晨曦微露中,学生们开始晨练。
这是苏宁特意安排的课程,要求文武兼修。
“一!二!三!四!”教官的号令响彻云霄。
中学部的蓝斌一边打着军体拳,一边对身旁的冯诚低语:“你说皇孙为何要我们学这些?咱们将来都是要继承爵位的。”
冯诚是宋国公冯胜的侄子,他沉稳地收拳回应:“昨日《格物》课上不是说得很明白?水车之力在于枢机,治国之道在于明理。皇孙是要我们明白这些道理。”
“噢?冯诚你又如何知道的?”
“自然是我伯父教授的。”
“什么?宋国公?”
……
辰时,钟声再响,学子们有序进入课堂。
蒙学部的孩童们朗声诵读《三字经》,小学部的学生在练习珠算,而中学部的课堂里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辩论。
“学生认为,商鞅变法过于严苛,秦朝二世而亡正是明证!”一个清瘦的学子起身发言。
他叫李守忠,是书院从民间选拔的寒门才子。
“不然!”徐辉祖立即反驳,“若无商鞅变法,秦国何以强盛?治国当用重典!”
授课的刘三吾抚须微笑,并不急于评判。
这是苏宁特意要求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思辨。
这时,教室后门悄然开启,苏宁在马和的陪同下静静聆听。
学生们正要起身行礼,被他用眼神制止。
如今的苏宁虽然只有五岁,但是在孝陵学堂绝对是一言九鼎。
“继续。”他轻声说道,在最末排坐下。
“诺。”
……
巳时三刻,是《格物》课时间。
今日的课程在书院后山的试验田进行。
格物先生陈瑜指着新式水车讲解:“这是皇孙设计的龙骨水车,比旧式水车效率提升三成。你们要明白其中原理……”
学生们围在水车旁认真记录。
来自农家的学子王老实壮着胆子提问:“先生,这水车能在山地使用吗?”
“问得好。”陈瑜赞许地点头,“这正是你们今日的课业,分组设计适用于不同地形的灌溉工具。”
……
午时的膳堂人头攒动。
书院实行“同灶共食”,勋贵子弟与寒门学子同桌用餐。
“今天的红烧肉真香!听说这些大肥猪都是皇孙的养殖场喂养的。”蓝斌狼吞虎咽地说道。
他刚入学时还嫌弃膳堂粗陋,如今却最爱这里的伙食。
赵铁柱细心地将肉分给同桌的李守忠:“守忠,你多吃点,下午还要去编撰馆帮忙。”
“谢谢。”李守忠感激地点头。
他因家境贫寒,原本无缘读书,是书院的“勤工俭学“制度让他得以继续学业……
白天上课,晚上在编撰馆协助整理书稿,换取食宿费用。
其实学堂里像李守忠这样的少年不在少数,他们都是已经把苏宁当成了主子。
相信多年之后,只要苏宁振臂一呼,到时候已经深入各行各业的他们一定会效忠。
……
未时,各个工坊开始热闹起来。
木工坊内,学生们在工匠指导下制作教具;酿酒坊里,格物课的知识被用于改进工艺;印书坊中,最新编撰的教材正在批量印刷。
“皇孙请看。”马和引着苏宁巡视工坊,“按照您的吩咐,印书坊已经改用活字印刷,效率提升十倍。”
苏宁拿起还带着墨香的新版《算学》,满意地点头:“很好。告诉周先生,下一批教材要加入更多图示。”
“诺。”
……
申时,是学生们最期待的选修课时间。
有的学生选择去校场练习骑射,有的留在课堂学习琴棋书画,还有的跟着工匠学习手艺。
徐辉祖和蓝斌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军阵课。
教官是常森特意从军中请来的老校尉,正在讲解鸳鸯阵的演变。
“皇孙为何要我们学这些?”蓝斌忍不住发问,“咱们又不会真的上阵杀敌。”
老校尉意味深长地说:“为将者不知兵,如何统帅三军?皇孙是要你们明白,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道理。”
……
酉时,暮鼓响起,学生们这才结束了一天的课程。
但书院的灯火并未熄灭。
编撰馆内,李守忠正在协助陈瑜整理《农学》教材;图书馆里,赵铁柱在查阅《九章算术》;而苏宁的书房内,一场重要的会议刚刚开始。
“各地加盟商反映,肥皂在北方销量很好,但露水却滞销。”马和汇报着商行情况。
周先生补充道:“老朽建议,可以在北方推广香皂,加入当地特色的药材。”
苏宁仔细听着汇报,突然问道:“书院下个月的预算够吗?”
“皇孙放心。”马和笑道,“商行这个月盈利十二十万两,足够书院开支。”
“很好!看来是时候进行下一步计划了。”
……
戌时三刻,熄灯钟响。
书院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巡夜侍卫的脚步声偶尔响起。
寝室内,赵铁柱在日记中写道:“今日皇孙亲临课堂,言‘学问之道,贵在致用’。吾当谨记……”
而在孝陵享殿内,苏宁对着马皇后的牌位轻声禀报:“皇祖母,今日书院又有一百二十名学子通过考核。孙儿相信,他们将来定能成为大明的栋梁。”
这个年仅五岁的皇孙,正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大明培养着新一代的人才。
当然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在大明艰难求生,毕竟成王败寇可是万界的至理名言。
……
卯时初刻,南京城在晨曦中苏醒。
但明熥商行总号后院早已灯火通明,二十辆马车整齐排列,伙计们正将货物装车发往各地。
“小心些!这车露水要发往苏州沈家。”大掌柜周先生站在台阶上指挥,“那车白酒是西安秦王府订的,用软草垫好!”
账房内,十余名学徒正在核对前日账目。
新式的复式记账法让账目一目了然,但学习过程颇为艰难。
“借贷必相等……”一个小学徒挠头苦思,“这笔运费该记借方还是贷方?”
“记借方。”清脆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初露气势的马和含笑走进,“运费是支出,自然记借方。你们要记住,皇孙教的这套记账法,关键在平衡。”
“见过马管事。”小学徒们慌忙起身行礼。
“免礼!”马和摆摆手,径直走向周先生:“周掌柜,今日要发往北平的货备齐了吗?”
“马管事放心。”周先生递过货单,“燕王府要的三百坛白酒、五百块香皂都已装车。另外,杭州沈家刚传来消息,要求再增订一千瓶露水。”
马和仔细查验货单,突然指着一项问道:“噢?这二十箱琉璃瓶为何要走漕运?”
“这是皇孙特意吩咐的。”周先生压低声音,“说是要在运河沿岸展示咱们的货物,相当于移动的招牌。”
巳时正,商行前厅开门营业。
等候多时的顾客蜂拥而入,其中不乏各地来的客商。
“周掌柜!”一个山西口音的商人急切地说,“俺们那儿的香皂都断货半个月了,这次说什么也得给俺五百箱!”
“李东家莫急。”周先生笑着安抚,“新工坊下月就能投产,到时优先给您供货。”
这时,门外传来一阵喧哗。
原来是几个波斯商人带着翻译前来,指着货架上的露水比划不停。
通译解释道:“这几位波斯客商想订购三千瓶露水,运往撒马尔罕。”
周先生心中暗惊,面上却不动声色:“三千瓶要等三个月,而且需要预付三成定金。”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每瓶二两银子的价格成交。
这笔生意仅定金就收了一千八百两。
午时,马和来到后院工匠坊。
这里与商行一墙之隔,便于随时改进产品。
“李师傅,新式香皂的模具做好了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