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4.第2084章 和风细雨(2/2)
这时,户部尚书郁新出列支持:“陛下,太子殿下所言极是。臣查过,明熥商行依法纳税,价格公道,并未扰乱市场。反而其生产的肥皂、露水等物,颇受百姓欢迎。”
朱元璋这才缓缓开口:“都听见了?允熥在孝陵安心守孝,商行的事与他无关。至于那个太监……”
他瞥了王纯一眼,“难道朕的孙子,连用个太监的权利都没有?”
“皇上,臣知罪。”王纯吓得连忙跪地请罪。
退朝后,朱标陪着朱元璋往乾清宫走去。
“父皇,今日在朝上……”朱标欲言又止。
“怎么?觉得朕偏袒允熥?”朱元璋冷哼一声,“那些文官,整天就知道盯着皇室的那点事。允熥在孝陵安安分分地守孝,商行也是正经做生意,他们非要找不自在。”
朱标犹豫道:“只是允熥毕竟年纪还小,如此张扬……”
“张扬?”朱元璋突然停下脚步,“标儿,你可知道明熥商行这半年主动纳了多少税?”
“儿臣不知。”
“三万两!”朱元璋伸出三根手指,“比江宁织造衙门纳的税还多。这样的商行,朕巴不得多几个!”
朱标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父皇早就将一切都看在眼里。
“父皇,难道允熥去年说的都是真的?”
“朕也不知!锦衣卫来报,允熥身边并没有什么高人,为他做事的也都是那些小太监,而且淮西勋贵里可没有这种有脑子的。”
“这……”
“标儿,别想太多!当你看不懂的时候,切记一定要多观察。”
“是!父皇,儿臣明白了。”
……
而在孝陵,苏宁听着马和汇报朝中动向,嘴角泛起一丝笑意。
“皇孙神机妙算。”马和敬佩地说,“果然如您所料,皇上和太子殿下都站在我们这边。”
“这还只是开始。”苏宁望向远处的南京城,“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他取出一迭图纸:“这是改良纺车的图样,让工匠坊尽快试制。另外,我在书中看到一种新的记账法,叫‘复式记账’,你让周先生他们学习一下。”
“奴婢这就去办。”
马和躬身退出,心中对这位年幼的皇孙越发敬佩。
明明身在孝陵,却能运筹帷幄,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还不留任何把柄。
夕阳西下,孝陵在余晖中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苏宁站在享殿前,望着殿内马皇后的牌位,轻声说道:
“皇祖母,您看着吧!孙儿一定会让大明,变得不一样。”
……
南京文枢坊的一处茶楼内,几名落魄文人正在借酒消愁。
为首的老者叹了口气:“科场蹉跎二十年,如今连束脩都收不到了。”
这时茶楼掌柜走了过来:“几位先生,孝陵那边正在招揽文人编书,待遇从优,可愿一试?”
“编书?”几人面面相觑,“是哪家书院?”
“听说是皇孙在孝陵办学,要编撰新式教材。”
“噢?难道是那位至纯至孝的三皇孙?”
“正是!”
几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孝陵,没想到接待他们的竟是皇孙本人。
“诸位先生请看。”苏宁将一迭书稿推到他们面前,“这是本宫设想的《国学》教材,不仅要收录经史子集,还要加入历代名臣奏议、治国方略。”
为首的老儒生陈瑜翻开书稿,顿时眼前一亮:“这……这是将《论语》与《资治通鉴》相结合?妙啊!”
“不止如此。”苏宁又取出另外几本手稿,“《算学》要包含账目实务,《格物》要讲解天文地理,《农学》要收录耕作技艺,《工学》要记载匠作秘法。”
另一位擅长算学的文人李贽激动地说:“皇孙此举,是要培养经世致用之才啊!”
很快,孝陵东侧的几处偏殿就被改造成了编撰馆。
数十名文人在这里日夜奋笔,按照苏宁的设想编撰教材。
不时能听到激烈的讨论声:
“这一段真的该用《朱子集注》吗?”
“农书里的灌溉法应该配图说明!”
“工坊新式织机的原理要写进教材吗?”
而在另一边的孝陵学堂,如今已经扩建成了规模宏大的书院。
三千名学生按照年龄和基础,被分为蒙学、小学、中学三个学部。
清晨,朗朗读书声响彻孝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九九归一,算盘要精……”
“水车之力,在于枢机……”
常升这日特意前来探望,看到校场上一群学生在练习射箭,不禁赞叹:“允熥,这些孩子训练得不错啊!”
苏宁微微一笑:“二舅,这些都是常家旧部的子弟。他们上午读书,下午习武,将来都是我们大明的好儿郎。”
“只是……”常升压低声音,“现在淮西各家都争着把子弟送来,会不会太招摇了?”
“无妨。”苏宁胸有成竹,“来的都是客。魏国公家的徐辉祖在中学部,宋国公家的冯诚在小学部,就连凉国公家的蓝斌也来了。”
他指着远处的教室:“不过我把他们打散了分班,每班都安排了我们的人。”
这时马和前来禀报:“皇孙,明熥商行这个月的盈利已经统计出来,共计八万七千两。各地加盟商又新开了二十家分号。”
“拿出五万两,用于书院扩建。”苏宁吩咐道,“再拨一万两,给编撰馆的先生们发双倍润笔费。”
“奴婢明白。”
常升看着外甥运筹帷幄的模样,不禁感慨:“允熥,你这书院的开销,怕是比国子监还大。”
“值得。”苏宁目光深远,“这些学生学成之后,将会是大明最需要的人才。会算账的可以去户部,懂工事的可以去工部,知农事的可以劝课农桑。”
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说:“最重要的是,他们都受过同样的教育,有着同样的理念。”
消息传到宫中,朱元璋看着锦衣卫的密报,对朱标说:“你看看,允熥这小子,都快把孝陵变成第二个国子监了。”
朱标担忧地说:“父皇,三千学生是不是太多了?而且还有那么多淮西子弟……”
“让他折腾去。”朱元璋不以为意。
他指着密报上的数字,“再说,这些开销都是明熥商行出的,又没朝廷和内帑的一文钱。”
“儿臣是担心,允熥年纪太小,如此张扬……”
“张扬?”朱元璋冷哼一声,“他这是在给咱大明培养人才!你看看这些教材……”
他拿起一本《格物》,“这里面讲的水利、农具,哪个不是利国利民的好东西?”
而在孝陵书院内,苏宁正在给中学部的优秀学生讲课。
“今日我们讲复式记账法。”苏宁在黑板上写下公式,“借和贷要平衡,这是经商之道,也是为官之道。”
台下,徐辉祖和蓝斌等勋贵子弟都认真记着笔记。
他们起初是被家里逼着来的,但现在却真心被这些新奇的知识所吸引。
放学后,苏宁特意留下马和:“这些学生中,特别优秀的要重点培养。尤其是那些寒门子弟,要多给机会。”
“皇孙放心,奴婢都记着呢。”马和递上一份名单,“这是本月考核前十名的学生,其中有六个是常家旧部子弟。”
苏宁满意地点头。
他知道,这些学生将来都会成为他最得力的助手。
而这座孝陵书院,将会成为他改变这个时代的最重要基地。
夕阳西下,书院里依然灯火通明。
编撰馆内文人们在激烈讨论,教室里学生们在刻苦攻读,工坊里工匠们在改进器械。
这一切,都预示着大明正在悄然发生着细微改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