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第429章 河西走廊重新汉化(1/2)
第429章 河西走廊重新汉化
李察制定的制度对于官员们来说非常不友好,特别是密折制度。这就相当于鼓励文武百官们相互举报。
不要以为那些官员都是读书人,成为士族后就会联合起来了和皇权争夺权利,士族们并没有形成一个族群泛意识体。
相反官员之间的内斗会非常激烈,特别是群相制度下。密折制度同样会让文官集团继续分裂,最终皇帝会作为裁判。
同时督察院的出现也相当于是周国的锦衣卫,只不过权利没有锦衣卫那么大。
总之,李察的这些制度下来,周国就要‘官不聊生’了。当然这种官不聊生指的是和前唐相比,和明朝洪武与永乐时期相比已经好了很多倍了。
并且,李察改制了科举制度,像是一些技术性很高的职位,只能是通过相应考核才能够担任的。
就比如工部,工部负责主持建造朝廷各种工程,必须要专业性非常高的官员主持才行,只学过四书五经的官员永远不能担任这个职位。
这些官职要求并不是潜规则,已经被定为制度了。想要再依靠四书五经做官,那就只能担任礼部了。而礼部的权利已经被李察限制死了。
礼部只掌握每年祭祀、皇帝大婚、驾崩、外番邦朝贡等一些事情,就连科举考试都不是他们说的算了,而是政事堂筹备。
朝廷制度问题想要稳定下来,除了政局稳定外,还需要皇帝坚持。并且需要连续几任皇帝持之以恒的坚持。
所以李察对郭荣的身体,以及他的继任者的身体都很关注。
李察和吕洞宾论道交流的时候,从他手中得到了几种道家导引术,并且和他手中的呼吸法进行结合之后,重新整理完善出了几种不同的导引术。
第一种是降低资质要去,让人更容易练习,只要持之以恒,终究会练成的,不过这种导引术的上限要低一些。
第二种则是增强身体素质,适合资质好的人学习,修炼到最后能够打破人体极限,达到甚至超越项羽、李存孝这种猛人级别。
第三种导引法则是以提升寿命,提升免疫力,增长智力为主。李察经过系统计算之后,这种导引术最多能够让人活到一百二十岁左右,智力则是按照莫泰拉世界属性计算,能够提升1-2点,最高不超过14点。
三种导引术全部被李察传授给了郭荣。郭荣最后选择的也不出他所料,选择修炼第三种导引术。只要一切正常,无病无灾,他至少能够活八九十岁,如果他身体不错,甚至活到百岁也不是不行。
至于剩下的两种导引术郭荣也没有浪费,而是挑选孤儿,亲自培养。
数十年战乱,天下凋敝,留下了很多孤儿,郭荣特意让人去将孤儿带回来,亲自收养。从小教授这些孤儿院读书写字,传授他们武艺,培养忠诚,等到长到十一二岁后,开始传授这些孩子导引术。
这些人绝大多数导引术都是第一种,只有极少数天赋异禀的人被传授第二种导引术,第三种导引术传授的同样非常少。
郭荣已经这是在培养皇室的底蕴,则些人一部分会作为皇室的侍卫,另一部分则是作为大将,至于那些修行了第三种导引术的聪慧之人,则是作为皇室的智囊或者内相。
甚至郭荣还组建皇家商队,以后皇室不再需要各地供奉御用之物,而是以皇室御用商人进行采购,同时皇室还组建了商队,其收入所得也会充入少府。当然郭荣还以身作则,让皇商主动缴税。
商队除了赚钱外,还是会为皇室收集各地情报,了解各地民生状况。
李察检查过郭荣的身体,在学习了导引术之后,他身上原本因为征战而留下来的暗伤已经全部消失了,身体恢复健康,而且经历充沛。
周国接下来至少三五十年都不会有改变。如果朝廷能长期稳定,这些制度就会稳定下来。
“已知五百人运送五千石粮草,队伍每天走六十里,每日需要四石粮食,那这只队伍最多能够走多远?”
“已知一片土地为方田,其长一百二十七丈,宽三十三丈,那么这块方田有多少亩?”
“已知前线缺乏十万粮草,具体最近粮仓越有五百里,请计算怎样能够安全又损耗最小的办法将这些粮草在击败三十天运送至前线?”
三月二十,李察改革科举后,第一次科举在开封城开始。这一次考试分为,明经(四书五经)科、刑名科、工科、农科、数学科、自然格物科等十个学科。
考试时间为五天,科举并不会要求士子去考所有学科。但是必须要谨慎选择报考的学科,因为一旦报错了学科,想要更换就只能等下一次了。
而且所考学科和他们未来也有很大的干系。再抱着学习四书五经,以后基本上就只能再礼部干到死了。
按照朝廷的制度,科举为三年一次,一次录取的人数在一百人左右,再完成了省试之后,接下来就是要进行了殿试。殿试只有通过省试的人才能参加了。
而且殿试通常情况是不会罢免的,只不过会分出一甲二甲和三甲。
对于这第一次科举,李察和郭荣还是很重视的。不仅亲自派人进行监督,同时郭荣担任主考官,而这一届的士子也被称为天子门生。
同时经过李察的改制之后,科举考试也规范多了。因为加入了大量自然科学、数学、刑名等等,科举考试的答案也固定了。不会出现了所谓的八股模本。
毕竟数学这些学科不会像四书五经这般,没有固定答案,在这里对了就是对了,错了就是错了。
几天之后,伴随着殿试结束,周朝改制后的第一场科举终于落下了帷幕。这一次的改制虽然时间仓促,但是依旧收获了不少人才。
这些士子在考中之后,会先去政务院学习一两年时间政务,然后被下放地方。周朝的制度是科举出身的官员必须从地方做起,想要进入政事堂,必须要有管理地方的经验。
郭荣信奉宰相起于州郡,猛将发于行伍。
所以想要进入政事堂做宰相,就必须要下方州县不可。
科举改制之后,增加了大量学科,但是李察并不担心提升了科举的难度会,会降低考试的人数。自古以来,愿意参与科举的人都是非常多的。
历史上科举制度从唐朝开始,一直到清朝结束,持续了一千多年了。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已经完全变样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