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第421章 华夏之外的金山银山(2/2)
“先生,这些都是真的?”郭荣追问道。
“自然是真的!”李察说道。“原来这些地方如此富裕啊!”郭荣说道。
“华夏之地虽然富饶,但是百年之后,人口滋生,到时候很多人都没有土地只能成为流民,或者被世家大族收拢成为其奴仆。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人送到这些海外,然后将这些海外的财富运回国内。”
“这些财富即便是和世家、勋贵、豪强分润,朝廷也能获得大量财富,而普通小民也能有田产。”
若是能够全部占据,说不定大周真能够绵延千年,甚至更长久的时间。
“我们现在推行改制,就是要让那些世家、勋贵、官绅、豪强,按照我们的意志来成长。”
“改制!坚决改制!”郭荣双眼通红的说道,在听到了李察的讲述之后,他现在对原本视为蛮荒之地海外非常感兴趣。
“这些你知道就好了。”李察说道。
想要让国朝长治久安,就必须要保证普通百姓的生活,他们才是缴纳赋税、提供士兵、粮草的人。
“以后朝廷鼓励出海开拓西域开拓都是必须的。”郭荣已经下定了决心。
“对了现在可以派兵收复河西之地,沙洲现在还在归义军手中,只要能收复凉州,剿灭那些回纥人就能收复河西之地,然后以敦煌、瓜州、沙洲、于阗为桥头堡,西进西域,再一次打通丝绸之路。”
“归义军居然还存在?”郭荣惊讶道。
“前唐信不过归义军,居然支持回纥人,并且挑动归义军内乱,张议潮怎么也没想不到,他耗尽心血,收复千里河西,百万汉人归唐,最后会落得一个如此下场。”
“唐宣宗李枕嘴上说的褒奖归义军,结果呢?归义军收复河西走廊,赶走了吐蕃人,击败了回纥人。当时河西只能依靠大唐,他即便是没有力量支援,也可以给归义军一个名头,河西节度使啊,结果他给了什么?”
“归义军节度使!”李察冷笑道:“归义军听上去是夸奖,但实际上是什么意思明眼人一眼就看的出来。”
“只有那些主动归附的蛮夷之人才会使用这个名号,结果他将归义军给了张议潮。这不是明明白白的告诉河西陇右的豪强百姓,你们是蛮夷之辈吗?”
李察提起归义军和李枕就是一肚子火,明明是再造大唐的机会,直接给他搞砸了。他是您宁肯相信回纥人都不愿意相信那些千辛万苦起义归唐的河西汉人。
“先生既然如此,那我派遣大军西征河西,收复河西陇右之地如何?”郭荣说道。
“是该派遣了。”李察说道:“现在归义军还在,大周重开河西陇右,会有大量汉人支持,若是再晚上一些年,估计河西就没多少汉人了,在想要收复西域,重建西域都护府那就更难了。”
“现在李筠镇守幽州,那就派遣李重进去吧,现在国朝兵精粮足,征调步骑三万西征,让韩通为副将。”
郭荣立刻就作出决定。李重进和韩通都是宿将,而且都和契丹人交战过,熟悉草原民族的打法,用来对付回纥人再合适不过了。
“对了要注意党项人还有定难军的事情也该解决了。”
“让他们编户齐民,分给耕地、牧场,各部落头人、酋长之子送到开封加入禁军。”李察再次说道。
此时的党项和定难军基本上都是些牧民,是前唐时期唐朝安置在这里的。这个时期的党项和定难军虽然比以前强大了很多,但是面对五代十国这种修罗场中杀出来的蛊王,根本不是对手。
后面西夏能成功建国,也是赵宋北伐失败,葬送了数十万精锐。让契丹看到赵宋的虚弱,然后西夏在契丹的支持下,飞速壮大。
现在的党项和定难军比西夏时期弱太多了,三万大军西征,根本不是他们能够抵挡的。
李察在和郭荣商议之后,正式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改革,科举考试的范围直接从四书五经扩展到了数学、自然科学、农学、工学(机械)、律法等学科。
这一番改制,让朝廷上下一片哗然。
当李察的改制刚公布,旁边的范质和王溥就连忙上前劝阻。
“陛下,李相的改制过于急切,科举乃是国之抡才大典,骤然改制,恐怕天下读书人根本无法应对,还请陛下三思。”范质大声反对道。
“陛下,臣也不赞同李相改制,须知书籍价格本就昂贵,读书不易,若是按照李相改制,读书科举就会变得更难,那些普通百姓怎么可能有钱来供应孩子的读书?届时科举又成了豪强、世家、官绅、勋贵所把控了。”
王溥也痛心疾首的说道。
而看到范相和王相都反对,剩下的大臣也开始纷纷反对,而且现在朝廷中不少人都对李察很有意见,毕竟李察乃是道士,让一个一天官员都没有做过的道士直接担任丞相,任谁看了都觉得他是奸妄小人。
因此所有人都纷纷反对李察的改制。
“范卿、王卿请起。”郭荣从御座上起身说道:“诸位臣工也都起来吧。”
大臣们纷纷起身,然后郭荣开始说道:“范相所言,我已知晓,这一次改制后明年的科举依旧照旧,从明年之后,接下来的科举才会变更,这中间有三年时间,足够天下读书人适应了!”
“陛下圣明!”范质当即不再反对。
“至于王相所言,这一点李相同样有考虑,读书耗费众多,是影响读书人数量的一个问题,这一点朕一直都在降低。”
“州学和县学的设立其目的就是要减轻读书的难度,与此同时,李相已经筹备了大量书籍,这戏书籍会按照以前书籍价格十分之一进行发售,到时候后普通百姓读书的成本自然会降低。”
“而且科举的范围虽然多了,但若是只读取一两门,依旧能够参与科举,寒门学子的负担只会减轻。”
“陛下圣明,臣下拜服。”王溥恭敬的说道。
郭荣堵住了众人的嘴,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会同意科举改制。毕竟现在的科举制度是有利于他们的,若是按照李察的改制,他们几乎没有什么优势了。
只不过是因为郭荣威望太盛,朝臣们并不敢直言反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