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第421章 华夏之外的金山银山(1/2)
第421章 华夏之外的金山银山
李察并没有想着让周朝延续五六百年甚至上千年,那种王朝再古典封建社会中很难实现。一个人地矛盾就能折腾的王朝由盛转衰。
他做这么多,就是尽可能的延续王朝的辉煌时期。
为了能够尽可能的延长王朝的时间,李察制作了一个详尽的资料,里面有他根据形势准备的各种解决办法。
李察制定了县学、州学、太学以及国子监制度。县学和州学基本上是免收学费的,县学五年学制,州学三年,分别对应小学和初中,学完之后需要通过考试,考试通过才能晋升。
太学相当于高中,翰林院相当于大学更多是进行各种学术研究,只有在太学毕业之后,才有资格参与科举制度。
至于国子监则是李察给那些开国功臣以及有巨大贡献文臣的一个优待,他们可以让自己的孩子来这里学习,当然想要做官同样需要通过科举。
学习的内容也不再是仅限于四书五经了,李察将在其中加入了数学、自然科学、律法等几门学科,而四书五经统一归为一门语文学科。
科举考试也开始进行细分,第一等的是进士科,考试内容为全部科目。后面的第二等则是按照科目进行划分。
就比如刑名科,需要重点学习律法,其他几个科目会降低难度。当然刑名科只能担任刑部等官员。李察故意将将科举细分,同时给官职设定各种限制派系,就是为了防止官员们串联起来。
这个时候属于国家初建,很多制度不够完善,李察的改制阻力也不算太大,可若是等到国朝建立几十年之后,在想要改制那就千难万难了。
对于朝廷的改制,李察先是和郭荣进行了交流。
“先生,如此改制之后就能让国家一直延续下去吗?”郭荣有些期待的问道。
李察白了他一眼道:“这天下间那有什么不灭的王朝?”
“两汉四百年,前唐也只有两百多年,你觉得这大周能有多少年?”
“额,还请先生赐教。”郭荣恭敬的说道。
“国朝开启,万象更新,这个时期,国家经历战乱,恢复安定,经历战乱后,人心思定,有大量土地可以安置,只要不是太傻,基本上都可以进入快速成长阶段。”
“但是过了这个时期人口兴旺,田亩数量还是那么多,矛盾就开始出现。这个时候如果皇帝能够梳理天下,就是王朝鼎盛时期。”
“等到盛世过后,接下就是衰弱期,天灾水患,异族入侵,土地兼并,农民起义,世家大户醉生梦死,朝廷党争腐败。”
“那如何才能避免?”郭荣问道。
“避免不了!”李察摇摇头道:“只要人还有欲望,这些就避免不了,只能限制,延缓。”
“说到这里,我们先来说说,那些人是这个国家的基础,是国家的基石。”李察问道。
郭荣想了一下道:“军队?”
李察微微一笑,对于这个结果并不意外,五代十国这个时间点,军队的确是非常重要的,毕竟连‘天子脚下,兵强马壮者为之’这句话都喊出来了,谁又能说士兵不重要?
李察继续道:“军队是从那里来的?”
“从百姓中招募的。”
“那就是说,士兵是来自百姓了。”
“百姓是国家的基石。”郭荣很聪明,虽然没有收到过太多教育,但是常年行走四方,让他阅历丰富。他知道百姓提供了税收、粮食、士兵,虽然看上去百姓很不起眼,容易被忽略,但是百姓就是国家基础。
“既然明白了百姓是国家的根基,那些接下来的事情就可以继续说了。”
“想要延缓,第一是抑制土地兼并。必须要有让百姓有土地,可以活下去,这样才能让社会安定,而抑制土地兼并就需要限制官绅、世家、勋贵、豪强。”
“我们这次的改制就是从规则上限制官绅、世家、勋贵、豪强,给底层百姓活下去的空间。”
“道藏有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你身为天子、皇帝,在王朝之中,就是天,所以应该损有余补不足。”
“那些官绅、勋贵、世家、豪强,他们占据了大量资源,他们就是有余,那些底层百姓就是不足。”
“这个过程当然不是一帆风顺,那些官绅、勋贵、世家、豪强也不会愿意放下手上的资源,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打一批,拉一批。”
“这一部分可以称为是内部优化,而除了内部优化外,接下来还需要从外部进行获取。”
“外部获取?先生的意思是进攻他国?可是这九州之外尽是蛮夷之地,而且山高路远,南方多胀气,北方苦寒”
“那只是表像。”李察淡淡说道:“两汉四百年,都打通了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你可知道每年中原从四周之路上获取多少钱财吗?”
“多少?”
“数百万贯甚至更多。”李察说道。
“前唐时期,丝绸之路收益更多,这也是唐朝中期能够支撑那么多军队开边的原因之一。”
“现在你还觉得那些地方都是苦寒、烟瘴之地吗?”
“那些地方着这么有钱吗?”郭荣喉咙有些干涩的说道。
李察笑着说道:“这个世界很大,并不是中原之地才富饶,日南郡以南有占城,气候湿热,其稻一年三熟。”
“东瀛之地,有银山,南海有岛焉,其上有野人,岛上遍布香料、黄金,东海之滨,有大岛,其上有金银富矿,南海之南,有巨岛,其上有野人,良田亿万,金银铜铁矿山天下之最!”
“天竺之地,百姓懦弱愚昧,气候温和,有良田亿万,战马香料精铁多不盛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