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根坏了,树还能直吗(1/2)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满清两百六十余年的黑暗统治,被打断了脊梁筋的国人,极度不自信之下,什么都要找一个欧罗巴人顶着罢了!
此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西人高。
平心而论,现代的民族认同感,是自清朝以来最高的。
别看糟心事一大堆……
很少有人知道,在民国时期,北大教授的牵头下,包括鲁迅、钱玄同等顶尖大文豪在内,提出了一个主张:要消灭汉字,若不消灭汉字,中华必亡。
激进程度,就连胡适这个最早的慕阳派都自愧不如。
最后还是赵元任先生,写了两篇百字文章《季姬击鸡记》、《施氏食狮史》。
就是这两篇通篇一个读音的百字文章,汉字才保存下来。
(赵先生最后眼见无望,选择了躺平……这一点上来讲,他是不如前者的。)
为什么会这样?
那么多大文豪,为什么要提出全面废黜华夏文化的主张?
长达两百六十七年的黑暗统治(虚数268),国人早已麻木不仁。
当清醒者的热血与牺牲,唤醒了沉睡的巨龙,放眼四看,却已经跌落在历史的深渊中。
自卑、茫然、悲愤、无措……
心中的痛找不到宣泄,于是,全盘否定就出来了……
……
说到底,普遍性的民族认同,只与民族实力有关。
这一片山中盆地,堪称是易守难攻的典范。
却又濒临汉江,往来运输极为方便。
朱由检将皇城定在了此地——再朝里面一点的三岔口处。
而外围的这一片山谷盆地,则就成了京师外城所在。
运送砖石的车辆,络绎不绝,开挖地基的民夫,一眼都看不到头。
甚至就连给民夫们做饭的炊烟,都像是山林失了火。
……
有道是要想富先修路。
新都工地上,单单修建道路的民夫,就高达两万余人。
道路也不需要多么费事。
只管夯平地基,铺上碎石、生石灰、黄土所制的三合土,再做好了排水沟渠就可以了。
然后,任凭往来运输材料的车辆碾压,等新都建成之后,道路早就结实的宛若铁铸了。
到时候再在上面铺设大青石,稍微修整两边,布设好了下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