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双雄见面惺相惜,相逢何必曾相识(2/2)
回到天良刚才问的问题,说到一般的百姓对当今朝廷有什么意见,方腊的答案可以预想得到,和其他人一样,都会对朝廷的观感不好,对内强行压榨人民的血汗,对外邦懦弱赔钱,人们心中的不满也在逐渐增加。
对于这个答案,吴天良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宋朝的开国皇帝就是通过兵变从孤儿寡母的手上夺过皇位。因此之后的历代宋朝皇帝为了避免这样的事,防止有其他将领重新来一次黄袍加身,就重文轻武,对武将限制很大。
这样的好处是宋朝的将领不可能再对皇权产生威胁,坏处是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们的战斗力都实在是太弱,以至于宋朝对外的征战都吃力不讨好,不但丧土辱国,还白白损失()
了大量财产和士兵。
同时,大宋皇帝又对国内平民百姓课以重税,并支付给游牧民族用作岁币,以换取所谓的暂时和平,结果平白让游牧民族发展壮大。吐蕃,大辽,西夏等强敌陆续出现挑战宋朝的权威,还有之后引致北宋灭亡的大金。再之后呢,替代大金的元朝终于彻底将中原汉人最后的种子南宋灭亡了。
但是,此时,正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割肉侍虎的办法终究是不妥,正所谓贪心不足蛇吞象,宋朝的懦弱导致游牧民族的胃口越来越大,他们不断南下,抢掠人口钱财不计其数,大宋朝廷兵力虽多但还是不断战败,只能不断增加税收来充实军费,令到国库连年亏空,人民生活大不如前。
更何况当今的宋朝皇帝宋哲宗龙体欠安天下皆知,皇帝死后政局不稳,苦日子估计还未有到头。
果然英雄所见略同,双方都发现和对方很谈得开,吴天良觉得方腊有他自己所没有的那种豪情大气,这个人还很重义气,做事相当有条理,这种人肯定是朋友满天下,如果在乱世,他无疑会很吃得开,天生就是个领袖型的人物。
而方腊也觉得眼前的这个年轻人相当不错,知识广阔,灵活变通且不认死理,有自己所没有的知识。事间万物都有涉猎,不像当今的那些穷酸秀才们只会读圣贤书。更神奇的是对于未来将会发生的一切,这个年轻人虽没有明说,但观其神情,好像他已经知道了一样。
要知道,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哪怕你精明有如诸葛孔明再世,都没有办法对未来所发生的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但是,吴天良就不同了,虽说他和其他人从本领上来说,也没有什么不同,同样也不可能预见什么将来之事,但好在他是穿越者,中国这么多个朝代都喜欢写史书,虽说小事可能找不到踪影,但那些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肯定会有专人记录下来,并成为后世历史课上要学生们学习的内容。
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天良在上学时,偏偏是理科的成绩相对来说差强人意,但对于文科特别是中国历史,他还是很有信心的。因此,如果是天良以前在历史课上学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就十有八九不会出错。就好像方腊将来会聚众起义这一条信息,不但方腊身边的人不知道,有可能就连方腊本人也不会预计得到,自己会在不久的将来做出这样一件轰天动地,足以载入史书的大事。更不可能会预计得到,自己将来终会失败,并被压赴刑场处死。
不知不觉间,两人之间的谈话已经进行了一个多时辰,天良对于国情甚至是蛮夷外邦的了解震惊了方腊,让他觉得自己和这个年轻人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方腊清楚地知道自己面前的这个年轻人是个人才,而且还有办法轻松获得名画,卖出一个可观的价钱,如果他能在这个时候帮助自己,那自己在明教的前途就有希望了。
说到做到,方腊就把身子前倾,却把说话声量降低,向吴天良介绍起了明教,说道赵姓皇帝昏庸导致女干臣乱党在中原横行无道,令天下苍生受苦受难,以先生之才,只要加入明教,就能替天行道,诛杀女干邪,拯救天下的苍生,还世间一个朗朗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