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秦赵媾和(2/2)
在赵军眼皮底下筑垒,这是一个十分冒险的举动。而且王龁要求筑垒的距离就在距离河边不过百步的地方,那里距离对方的营垒也不过一里,这相当于将营垒筑到对方的脸上。
王龁将五千精锐部队控制在河边,亲自掩护筑垒。大批邑民在秦军士兵的驱赶下,拿着农具赶到,就在王龁他们()
的脚下开始挖壕沟,挖出来的土就堆在沟沿上,由另外的人一层层夯筑成营壁。各处征发来的邑民很多,赵军又并未出来干扰,筑垒工作完成得十分顺利,只一个时辰,两处聚邑之间长约千步的营垒就筑好了。王龁随即转移兵力,前往下一个地域筑垒。
整整一天的时间,就在赵军的监视下,秦军完成了整个地域的筑垒工作,壁垒总长达到十余里。这些壁垒是间断的,只防卫着最薄弱的环节,如果赵军想要进攻,总是可以渗透进来,只不过要付出些代价。王龁对今天的成果十分满意,他将邑民们打发回去休息,明天继续。安排好留守的部队后,王龁率领精锐兵团住进了由后卫五大夫安排好的几处邑里中。一天的时间,已经足够他们熟悉这片区域,安排好兵力。
于是,在双方的默契中,秦赵双方就在这片土地上对峙起来。赵军满足于将秦军限制在远离邯郸的一片无害的区域内,秦军则满足于可以有地方过冬、吃饭,不必在隆冬中露宿、吃炒粟了。
王龁和廉颇均向各自的首都报告了战场的动向。王龁的报告是,秦军已经占领武安皮牢。廉颇的报告是,秦军已被阻于五氏城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往的记忆渐渐回到王龁的脑海中。他想起这里就是十年前,他跟随着胡阳曾经到达的地方,不同的是,当时,他们的阵地在这条防线的北侧,与赵军的防线大致相当。
经过侦察,赵军大约有一万多人,与秦军大致相当,但在两座坚固的城池作为依托,又靠近邯郸,随时可以增援。而自己远离后方,哪怕上党也远在三五百里之外,而且上党就是一座空城,徒有其名。
经过几天的巡查,王龁也大致了解了自己所处的位置:在洺水从东南流折向东北流形成的一片三角区域内。南边是一座半高不高的山,廉颇的指挥所曾经设在这里。翻过这片山地,山那边还有一处较大的聚邑,粮食不多,主要是冶铁!这让王龁十分兴奋。
自从上次跟着胡阳到达武安,亲眼目睹了武安境内大量的冶铁作坊,王龁就起了意,如果自己能够拥有不竭的铁农具那该多么美好!这次筑垒十分顺利,除了赵军没有出来干扰外,邑民们拥有铁制的农具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如果用木耒,先要用水浇地,然后再挖,耗时费力。用铁锸就不同了,直接往下挖,土就如同豆腐般被切了出来!
他让一名公乘,专门负责打制和运输铁器,告诉他们可以用盐来交换!
又过了几天,公乘报告说,他打听到从这里有前往上党的商业通道,过去这条道路十分繁忙,但战事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