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3开始 第403节(1/2)
“他懂这东西么?他,他……”
老姜勃然起身,又郁闷坐下,那人能鼓捣出《胡同人家》,指不定还真懂。
《胡同人家》啊!他自己就是看了这两部剧,才发现电视剧也能很牛逼,所以才接了在纽约。
“我们现在有两个办法。”
刘小庆冷静些,分析道:“一个是问他有没有拍摄意向,我们合作。一个是把改编权再买回来。”
“意向肯定有,他当初说要搞电影,可能还没启动吧。”
汪朔挺不好意思的,道:“买回来就甭想了,你真想拍就谈合作吧,谈合作你们也不是大头。”
“那不一定!”
刘小庆甭管怎么着,对自己男人没得说,“那个文军有些势力,我帮你拉拉投资,实在不行我砸锅卖铁,你放心。”
“呃……”
汪朔继续不好意思,“特别特他们家的。”
刹时间,姜闻好像遇到了命中克星,被逼着写检讨书时都没这么糟心。
“先,先在纽约吧,完了再说,完了再说。”
第414章 东方风来
1992年开春,除了不懂事的屁孩子,几乎所有老百姓都参与在对各种大事的关切中。
比如三峡工程要在全国人大讨论,社会上早已纷纷扰扰。下游几亿人头上悬那么“一盆水”,是不是安全?
比如男足是否该聘用外教,上千万人争得面红耳赤,不懂球的理论家也掺合:“怎能让国字号让外国人说了算?”
比如热播剧《编辑部的故事》里,有句歌词“猫和老鼠亲密密”,不少老同志看了就写信:“猫被老鼠和平演变了?”
和平演变,在这几年可是被狂批的。
而紧跟着,便是南巡讲话。
先是2月20日,《深圳特区报》头版刊发“猴年新春八评”的第一篇《扭住中心不变》。每两日发一篇,一共八篇,《人民日报》转载了其中四篇。
中央看到后,立刻致电,让其把所有文章传过来。
然后在3月26日,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发表。报纸刚发出去,就被深城市民抢购一空,不得不加印,一时洛阳纸贵。
各省所有的重要报纸都在转载,立时在海外内掀起浪潮,姓资姓社的问题一夜间风平浪静。
也是在3月,中央宣布治理整顿基本完成,把改革开放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
同样在3月,各地超一百万人的考察团陆续奔赴深城,最繁忙时,政府同时接待六十个团。其中大小官职,能从省捋到乡,许多官员回去后,直接弃官南下。
一路向南,是这一年的专属浪漫,超4000万人口流入粤省。
如此种种,但凡有点见识的,都能感到大潮将至。风口浪尖,人心蠢动,连头猪都在跃跃欲试。
……
“喂?兰姐,我晚上不回去吃了……嗯,好。”
咔嗒一声轻响,听筒里传来嘟嘟嘟的盲音。许非撂下这部崭新的红色电话,道:“你看多方便。首长说得好啊,发展才是硬道理。”
“这也能扯上?”小旭奇道。
“发展生产力嘛,科学技术是重要标准。”
从搬来亚运村,两家就在申请装电话,前几天才搞定。有事没事打一通,大概是最早的煲电话粥。
许非坐到饭桌前,搂过小旭亲了一口,然后被踢打。
“好了,别闹了。”
张俪端上一盆猪血羹,躲开他的手,笑道:“你说的还蛮准,国家果然坚持开放了,我看力度比以前还大。”
“我手底下都有人辞职了,说去琼省淘金,感觉全往南边奔。”
小旭舀了一勺血羹,不老不嫩,软软滑滑,带着特有的一股油香味,“手艺愈发好了!我给你开家饭馆吧,你当主厨。”
“我在你心里就是个厨子?”
“嗯哼……”
呸!秀恩爱!
许老师敲敲桌子,表示户主要讲话,“现在形势明朗,大步往前走就是了。政府大方针确定,肯定要具体实施。
你们最近紧张点,每天的报纸都要关注,尤其政策性的。我跟你们讲,财富就蕴藏在这一条条政策里,就看你聪明还是蠢。”
“那你做什么?”
“之前不跟你们说过么,现在得着手操办了。”
他对二人没啥隐瞒的,道:“我准备托陈老板在香港弄个皮包公司,转化成合资、港资,主要是地产,影视也会用到。”
“影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