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未来的学生们(2/2)
所以,李文忠在开国诸将之中,是少有几个文武双全的将领。
这个年纪的年轻人,是很容易别的学说,吸引提桶跑路的。
李文忠叹息一声,说道:“你知道我这些年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不等李景隆回答,就说道:“就是让你学兵法。一瓶不满,半瓶晃荡,偏偏自以为是。让你如傅忠那般从小校做起,你又觉得大材小用。你就是一赵括啊。”
李文忠自然想将孩子培养得文武双全,但是李文忠很快就发现一件事情,这小子在糊弄我。其实糊弄他也就罢了。最重要的是,李景隆在糊弄自己。
修史对国家是大事,对主持修史的人。也是大名声。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参与的人来说,就不好办了。大抵很多人不知道,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是有一个资治通鉴书局的,里面有一批人参与的。但是千载之下,世人只知道,司马光与《资治通鉴》。而其他参与进去的人,不能说没有人知道。但知道的人委实不多。
李景隆出生的时候,大明朝虽然还没有建立,但是朱元璋已经在金陵安顿下来。从小就是锦衣玉食,听闻大明从一个胜利到另外一个胜利。
如果说李景隆什么都没有学到,那也罢了。但是在李文忠这个父亲的压力下,甚至很多事情都是李文忠亲自教的情况下,李景隆还是学到一些东西的。但仅仅是一些而已。也仅仅是通过李文忠的考验为念,而不是真正掌握。
这不是别人。正是曹国公李文忠与他的犬子李景隆。
当然有对明鉴堂,心向往之的。就有对明鉴堂不屑一顾的。
——
“爹,”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即便一身深衣,身上也挂着好些玉佩。叮叮当当作响,他满脸无辜地说道:“我干嘛去听那何夕上课。何夕有什么大不了的。”
此刻,李景隆不过二十出头而已。李景隆与朱棣年纪相仿。据说少年时候玩得挺不错的。
李文忠见自己儿子如此,早已不生气了。该生的气,早就生完了。李文忠在战场能独当一面。李文忠的军事才华,估计还要胜过沐英。
只是,对于自己儿子,却是无能为力。
但即便如此,李景隆也自诩晓畅军事,好谈兵。
听得胜利多了。就以为打胜仗是很容易,且理所当然的事情。
理所当然的东西,就不被珍惜。
李景隆说道:“父亲,哪有这么说儿子的。照你这个说法,很多国公家子弟还不如孩儿的。”
但是修史是清贵的官职,有什么实惠?更不要说大明官员的俸禄不高。专司修史,很有可能是坐一辈子的冷板凳。
李景隆不敢违背父亲的话,叮叮当当摘下了四五个各式玉佩。给了身边的侍从守着。
此刻去拜何夕为师,他的面子往什么地方放。
兵法与战场是两回事。兵法是兵法,战场是战场。李文忠见过很多老将,大字都不认识几个,照样用兵如神。了解战场是什么之后,再学兵法,自然是一日千里。但是埋头苦学兵法。却不了解战场是什么?那就是纸上谈兵。
很不想,他儿子大抵就是了。
“你今后不要想上战场的事情,牢牢是跟随何夕好好学习。”李文忠说道:“何夕明为讲史,但实际上,他讲得都很实用。你只要真跟着何夕将历史学透了,今后在朝廷上也有一席之地了。曹国公的位子,你也能接着了。”
“对了,从今天开始,不要学兵法了。今后也不许谈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