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不简单的生长法(1/2)
第324章 不简单的生长法
王旭开心地又给电子系找了一堆事,投了点钱,不多,几十万而已。挺好,除了水利,土木之类的专业,水木的工科已经快被王旭一网打尽了。
连建筑系都在帮他设计新楼呢,这资源,嘎嘎香。
不过水木的建筑系和土木系找他要实习名额,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科学研究在外人看起来特神秘,但事实上,大部分先期研发的成本真的没多高,真正贵的往往是工业化的研究。
在前期,开脑洞,想对策,查论文,这才是常态,感觉和写手写小说其实差不多。
科学研究成本高的核心原因是试错,太多的脑洞根本无法实现,但成本却已经实实在在出去了,然后出几篇告诉大家这条路是错的论文。
就好像你做一次材料试验没多少钱,但架不住各种组合的试啊,那结果就是,钱哗啦哗啦地流,然后你拿到一堆告诉你那个想法不对的论文。
王旭并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最大的优势就是知道很多道路的方向,无论是系统来的,还是后世听来的,哪怕他一知半解,但是他指出的路却往往有着很高的可实现性。
所以,虽然王旭一再强调自己只是开脑洞,想法并没有多靠谱,但架不住电子系的教授们不信啊。
伱别以为就王旭的脑洞大,电子系的教授和博士们的脑洞一点不遑多让。
因为这可不仅仅是一种产品的成功,而是代表着一种方法的成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一种方法,就代表着一条道路,一条道路往往就意味着一系列的未知与可能,这才是这些学者们真正在意的。
事实上也大致如此,无论音箱还是麦克风,系统提供的东西虽然现金,但性能也就是那么回事。
虽然还无法达到集成电路的线路密度,但是在放宽加工制成的情况下,没过几个月,一块小小的透明柔性电路就此诞生。
一法通,百法通,这种柔性电路的成功,让整个学校都震动了,甚至比蓝光二极管的诞生更加震动。
这也让王旭开始反省自身,自己对系统给出的技术似乎还是低估了,哪怕有着单晶铜那样的打脸操作,但王旭依旧认定系统给出的也就是前世自己经历过的那种级别的技术,并没有高到哪里去。
但王旭却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这两类产品本身就没有什么大的发展了,现在的音箱和麦克风和三十年前无论从原理还是结构都没有太本质的差别,未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同样也不会有太大的发展。
至于尺寸,嗯,使用生长法本身是各向均匀的,那么影响尺寸的决定因素,根本就是加工设备的尺寸了,有意思了,这似乎比生产lcd还要简单些啊。
失败的也不见得就一定是路线的失败,也有可能是设备加工、参数调整等不同方向的失败。
有的成功,大部分失败,但这才是科研的常态。
虽然现在的各种成果都还很简陋,但却也向大家展示了近乎无限的可能。
丑国六十年代就能通过监听玻璃的震动解析屋内人物说话的声音了,那种麦克风的灵敏程度甚至不比系统提供的低多少,当然那会儿的设备也更大就是了。
之后,同样在放宽制程的情况下,人们发现,其实全led显示膜,似乎也是可行的。
自此,单次生长法,掩膜生长法,液体生长法,多次生长法,冷生长法,热生长法,好嘛,这脑洞开得,那叫一个百齐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