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廷推(2/2)
很多的言官御史不通世务,为骂而骂,也就那样!
就在众人以为到此为止的时候,突然宗室之中有人开口道,“本王以为,临淮老王爷之孙,朱选基,少年奇才,有圣明之主的潜质,本王推举朱选基为新君。”
就在众人的道贺声中,宋王朱瞻埙没有丝毫的高兴之情,旁人只道他喜怒不形于色,其实现在朱瞻埙心中已经慌了!
说他压根就没有想过皇位,那肯定是假的?!
寻常人家还会幻想自己中了亿万头奖,存银行吃利息的情形,况一个有继承权的皇子呢?!
虽然我知道我自己不太行,但也不用这样评价吧!
王华当然不是无缘无故去毒舌一位皇子的,他话的重点在蜀王之母为侧嫔。
而其中反对杨清源者,也是存着隐忍的心思,纵观史书逆风翻盘者不在少数,比如司马宣王,被人逼得装疯卖傻,洒落汤药,最后还是还不是夺了曹魏江山。
换几天前,现在这个堂侄子恐怕已经被他教育一顿了,要是自家姐姐在这,说不定连老皇叔临淮郡王都认不出自家的孙子了。
骂不过,动手应该没问题吧!?
就在含元殿即将发生斗殴的时候,兵部右侍郎李澄光及时开口,避免了这位御史的血光之灾。
在社会属性上,魏王已经死了。
在场共有六十八人有投票资格,以宋王得票最高、计有二十八票,吴王次之、计有二十五票,蜀王第三、计有十一票,至于动了心思的分支一脉的推举的人选朱选基,就获得了四票。
大周难道还能大半个月没有皇帝吗?!
其中被杨清源说服,自然不必多言,无论是有所政治追求还是为了功名利禄,自然会选择协助杨清源。
为了公平起见,刚刚主持廷议的钱牧谦不再主持票选过程,改有右都御史、都察院正程青松主持票选。
皇兄朱瞻坤为国之储君,名正言顺地继位,虽然当中有政变的嫌疑,但毕竟没有任何证据。
“如今尚有太宗皇帝子嗣在朝,为何需要从其他分支选人?!”
贵、淑、德、贤天子四妃,太宗没有贵妃,除去皇后之外,就以淑妃最贵。
不过,现在他已经不是那个可以喜怒有心的十三了。
少年人嘛!爱好不就是装杯打脸嘛!?
徐忠寿是个武人,自然不能和专职骂人的御史言官比嘴皮子,这位老哥是个实在人,撸起了自己蟒袍的袖子。
但凡有点眼光的人都知道,此刻的太皇太后尚在杨清源的掌握之中。
“诸位大人,皆是国之重臣,受大周皇恩已久,当明察秋毫,不可令我朝有篡位之事!”
由众臣来推举天子,这尚且是第一次。
含元殿外,宋问严带领的一票人在被钱牧谦斥责之后,安分了一点,但也在等着廷议结果。
太宗一脉尚未绝嗣,你支脉跳出来算怎么回事?!
“胡说八道!简直是胡说八道!”
但他是真不觉得自己会有机会?!
就在十三思虑之时,宋王朱瞻埙已经被人围起来了。
钱牧谦身为此刻廷议的主持者,自然不可能让这种情况继续。遂命御史斥责殿外众臣。
宋王被推荐为未来的天子,他自然是不敢惹的,这个时候就欺负一下吴王好了。
“宋王兄,恭喜恭喜!”
现在皇城后宫是个什么情况,在座的朝廷重臣都心知肚明,九公主朱琼华暂时代理主持内宫。
……
他虽然不及太子和楚王,但也不是愚笨之人,杨清源手握兵权,怎么可能向一群徒逞口舌之利的官员让步呢?!
通政司使,文渊阁学士王华顺势出列道:“下官推举宋王朱瞻埙。蜀王年纪虽长,然而其出身低下,其母不过为太宗侧嫔,而且蜀王中人之资,学问稀松,恐非人君之相。”
原本心中还要幻想的朱选基此刻正面色铁青。
……
群臣推选出数个人选,给天子挑选。一般惯例是得票最高者会得到官职。当然天子的意见才是一锤定音的关键。
廷推的第一步,是由大周的重臣们提出未来皇帝的候选人。
这句话肯定,让钱牧谦的声望再盛一分。
说实话,但凡是正常人,都不会去投他!怎么算也轮不到他朱选基继位啊!
……
但衮衮诸公明知是这样,还是想要走廷推程序,和杨清源在规则内博弈。
原本太宗嫡子死于溃兵应该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但是现在杨清源连皇帝都杀了,一个皇子,众臣感觉自己好像也能够接受啊!
宋问严确实是赤诚君子,到现在继续在坚持。
十三和小九虽然是庶出,但他们的母亲却是太宗的淑妃。
别以为这些御史和言官都是好人,相比于一般的事务官,清流的平均道德水平确实要高一些,但不代表他们都是无私为国之人。
由此可见天子在廷推之中的地位和权力。
若是选数个人上去,万一被杨清源的控制的太皇太后只选吴王朱瞻坤,这廷推岂不是一点意义都没有了吗?!
群臣随即附和,只廷推一个新君人选的基调就此定下。
钱牧谦将声浪压下去后,说道:“本官推举蜀王朱瞻理。蜀王为太宗第四子,为诸王之长。以礼法而言,理当继位。”
十三闻言,只是面无表情地瞥了这位年纪比自己还大不少的堂侄一眼。他为人性情敦厚仁和,但是听到有人如此辱及师尊,心中还是有怒火的。
就在其余太子一党要附和之时,有人开口了,是宗室的第二人物,铁胆神侯,长平郡王朱无视。
……
“哎,有一件事,本来还没来得及告诉诸位,昨夜杨侯清君侧之时,溃兵逃散,经临淮老王爷确认,魏王殿下,已经罹难。”
好巧不巧,殿外此刻也响起了新科状元宋问严带人的请愿之声。
如果谁背着文官集团去抱皇帝的大腿,会被整个文官集团排挤打压,不仅官当不成,还会被士林黑到遗臭万年。
现在的杨清源在宋王朱瞻埙的眼中就是妥妥的大恶人形象。
这一切都是有预谋的。
万历二十六年,吏部尚书蔡国珍罢免,廷推七人,李戴居末,帝特擢之。
众人对于这个提议表示不以为然,虽然按长幼有序之道应当是蜀王,但蜀王朱瞻理因为早已成年,多年前便前往蜀中就藩,等到讨论出结果,然后再去传召蜀王,蜀王再从蜀地入神都,这一晃就是大半个月过去了。
原本朝中不少人担心,钱牧谦是杨清源的座师,天地君亲师,二人若是相互勾连,沆瀣一气,那这结果岂不是任由杨清源摆弄?!
现在钱牧谦的回答,在不明所以的人眼中,反倒是中立的表现。
朱瞻埙甚至怀疑,若是他真的敢答应继承皇位,他能不能活到登基大典那天。
皇位虽好,但!哪有自己的小命重要!
朱瞻埙的目光穿过恭喜的人群看向自己的十三弟。
十三弟性情仁厚,他若为君必然会善待自己,这也没什么不好的吧!
想到此处,朱瞻埙的目光愈加坚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