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第一讲(1/2)
第182章 第一讲
八月底,三味楼正式开业的同时,方堃去学校报了到。
今年的新生入学报到在即,不是说老师跟著学生同一时间到校就行。
这还是大学,如果是像上辈子那样,初高中新老师进入学校,暑假假期第二个月是不可能閒赋待在家里的。
最基础的每周一次的学校例会,教育教学研討会议,年级组会。
后面行政会议,教师代表大会,教研会,新老师组织培训等等等等。
个別会议跟新人其实没有多大关係,过去完全就是凑人头的,可你既然是老师,就不可能轻鬆下来。
大学老师听著悠閒,其实每年也是有要求的,尤其是你还想著评职称,往上更进一步。
方堃到中文系报导,有了属於自己的工位,一张和另一个老师头对头的办公桌儿,对桌儿跟他一样,新人女老师,带古代汉语。
办公室一共八张桌子,七个工位,剩下一张上面堆满了试卷题册,靠墙一排档案柜。
“你好,我叫方堃。”方堃主动点头认识了一下。
对面的女老师笑道:“你好,我叫许晓燕,北师大古汉语研究生毕业。”方堃诧异了一下,对方瞅著跟自己年纪差不多,还以为也是本科毕业的。
“你好许姐。”
“我认识你,北大应该没有第二个叫方堃的了吧,大名鼎鼎的作家。”
方堃笑了笑,自己现在说句大名鼎鼎一点也不夸张,正欲开口的时候,办公室一同走进来两个女老师。
系里安排他们这个办公室都是年轻老师居多,年纪大的老学究一般也不会跟他们凑在一起。
——打招呼认识,让方堃诧异的是外校进北大任教的,最低学歷都是研究生毕业。
等到最后几个同事见面,四班的王红红,以前没有任何交集,现在成了校友加同事,反倒有种同宗同源的亲切感。
整个办公室七个老师,两个老教师,除了他和王红红,全部都是研究生毕业,方堃这时候才知道叶蜚声为什么建议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
他这纯纯算是吃了本校毕业生的优势,现在还好,时间再往后推到八十年代末,可能想要在北大任教评职称,本科毕业的学歷就完全不够用了。
接下来几天,方堃拿著笔记本和钢笔,辗转各个会议室。大会小会,学校的系里的,真的是有点疲於应付。
这玩意儿不像你去工地搬砖头,上午从这块儿搬到那头儿,下午又从那头儿搬回老地方,吃的是个力气活。
这玩意儿纯纯折磨人,有多动症的可能一天都坚持不下来。
中午不回家,在食堂吃完饭回宿舍刚躺下,赵勇军和一个行政岗的同事冒了进来。
“呦,睡觉呢,我太奶都没你躺的这么直。”
方堃闭目假寐道:“少跟张伟那廝学,太奶太奶,搞得他好像见过自己太奶似的。”
一旁的年轻人笑道:“你就是方堃吧,老赵老说起你,你好,我叫吴波。”
方堃转身握了个革命友谊的小手,又从枕头边拿起烟盒散了一根。
嗒~
“中午没回家?”
赵勇军嘴里叼著烟脱掉外套:“现在学校刚开学,一堆事儿,中午哪有时间回去。”
“梦毅梦安他们適应的怎么样?”
“刚开始肯定不適应,不过到底是小孩儿,周边几条街熟悉了,再和邻居认识几个小朋友,现在到处疯跑,不去喊都不乐意回家。”
赵勇军有些发愁道:“就是学习上有点费劲,在乡下小学哪里接触过英语课本,二十六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前天刚入校,学习进度根本跟不上。”
北大附中,別管是初中部还是小学部,这在后世根本不是一般家庭一般孩子能进得去的。
外地的难,京城本地人同样难。
这不光是学区房不学区房的问题,而是学校精英化,目標就是给北大华清復旦这些大学,或者走专项职业化输送人才的。
当然有海淀学区房的,再走点关係塞进去也不是不可以,不过孩子自己要学会甘於平庸,因为这地方就是天才学生的聚集地。
乡下八岁和尿玩泥巴的年纪,人家家长已经带著孩子全市参加围棋象棋钢琴各种比赛拿奖了。
这个年纪能在一个领域拿到奖的,智商都不差,学习更是没得比。
现在虽然不那么卷,可到底是国內那批顶尖的学校,教学质量,教学进程领先的离谱。
方堃安慰道:“慢慢来唄,你家老大也才初一,闺女才上小学,咱们小学的时候村里半个学期不在教室,不还是考出来了。”“看吧,英语语文这些我还能辅导辅导,理科类的,不行我请个家教。”
方堃砸么了砸么,他觉著大可不必,自己家小子以后要是自己不是学习那块料儿,趁早就熄的那门心思。
做家长的,就要学会放过別人,也放过自己。
不过仔细一想也不应该,他和寧姚的基因都不差,生下来的小子应该差不到哪儿去。
中午在宿舍小昝,下午继续去办公室工作,方堃要准备本学期的教案,不用像初高中那样细致,但是教案这个东西一定要有。
抽空去叶蜚声办公室报导了一声,研究生还是要读的,在其位谋其政,反正顺手的事。
新生正式入学,每年都有一批青涩的面孔出现在校园里,穿著上不怎么体面,可那精神头儿是真的足。
“同学同学,能不能帮忙搭把手。”
方堃走在前面,听著声儿扭头就看见一个高挑个子女生,肩膀上扛著麻袋,身后背著被褥,后面网兜倒扣著红鸳鸯洗脸盆,左胳膊夹著凉蓆,还拎著一个袋子。
方堃见她不容易,拎过对方手里的东西,这造型男生报导常见,女生还真不常见。“谢谢你同学,我叫刘向云,鄂省人,你不是新生吧,谢谢你学长。”刘向云扫了方堃一眼。
穿著体面,面容俊朗,关键是完全没有他们新生这种青涩的狼狈感。
刘向耘... 这名字有点耳熟啊,以前准在哪份报纸上见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