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下令严查!(2/2)
但无论如何,它像一面清晰的镜子,让许多以往隱藏在糊涂帐下的问题暴露无遗,也为各级官员处理財政事务提供了明確,即便他们不愿遵守的准则。
在整顿內部財政秩序的同时,姜淮將目光投向了帝国税收的根基,田赋。
他深知,“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不仅是社会不公的根源,也严重侵蚀了税基,大量土地被勛贵、豪强隱匿,逃避税赋。
他选择了一个赋税相对清明、矛盾不那么尖锐的省份作为试点,奏请进行“清丈田亩”,即重新测量全国土地,核实真实与面积,以期实现“均平赋役”。
此举如同捅了马蜂窝。即便在试点省份,也遭到了来自地方豪强及其在朝中代言人的猛烈攻击。
弹劾他的奏章不再是攻击他个人品行,而是上升到“变乱祖制、与民爭利”、“动摇国本”的高度。
甚至有人散布谣言,说他清丈田亩是为了增加税收,討好皇帝,罔顾民生。
面对汹涌的反对声浪,皇帝再次动摇了。试点工作举步维艰。
姜淮深感,土地问题牵涉的利益过於庞大和根本,在没有更强力的皇权和更广泛支持的情况下,难以轻易触动。
他不得不暂时放缓步伐,但將试点地区已经暴露出的问题和收集到的数据,详细记录在案,留待日后。
在“清丈田亩”受挫后,姜淮將改革的重点转向了另一大財政黑洞,漕运。
每年数百万石粮食从江南运往京师,耗费惊人,且效率低下,腐败丛生。
他敏锐地看到了海运的潜力。
他秘密委託信任的商人,招募熟悉海路的船工,进行小规模的沿海航线勘测和试航,收集风向、水文、航运成本等关键数据。
同时,他开始在户部內部进行舆论铺垫,计算对比河运与海运的成本、风险,撰写《漕运利弊疏》,为將来可能推行的漕运改革准备理论依据和事实支撑。
此时的姜淮,已深深体会到改革之艰难。他就像一位在雷区行走的工匠,每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既要达到目標,又要避免粉身碎骨。
他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仅凭一腔热血行事的年轻官员,他的眼神中多了沉静与忧思,嘴角时常紧抿,显得更加坚毅,也更为孤独。
他深知,自己推动的每一项改革,都在挑战固有的权力结构和利益分配。
朋友越来越少,敌人越来越多。但他心中的信念从未动摇:“为天下理財,非为聚敛,乃为生財、用財、理財,使国用足而民不困。”
这是他写在《度支新则》序言中的话,也是他一切行动的准则。
夜深人静,他常常独自在户部值房,对著巨大的帝国舆图沉思。
地图上山川纵横,城池星罗棋布,这万里江山与亿万生民的重担,仿佛都压在他一人的肩上。
他轻轻摩挲著手中那支曾立下“筷子不倒”標准的旧竹筷,这小小的信物提醒著他最初的初心。前路漫漫,道阻且长,但他,已然没有回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