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不加赋而国用足!(2/2)
同时,他推行“滚单法”,纳税通知书直接发到户和“官银锭制度”统一铸印,极大减少了徵收过程中的贪腐空间。
惠及小民,爭取民心,他顶著“收买人心”的指责,毅然將清丈出的部分隱田,优先分配给无地少地的佃户垦种,並给予税收优惠。
此举让底层民眾真正感受到了新法带来的好处,贏得了他们的拥护,使得豪绅难以再轻易煽动民意。
经过近两年的艰难博弈,浙江的“一条鞭法”改革终於在风雨飘摇中站稳了脚跟。
国库从浙江获得的收入稳定增长,民间抗税事件反而比改革前减少,吏治在高压下也略有清明之象。皇帝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態度也逐渐转向支持。
然而,姜淮心中並无多少轻鬆。他清楚,浙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於他这位钦差的特殊权威和个人的铁腕手段。
一旦他离开,那些被暂时压制的地方势力是否会捲土重来?这套制度能否依靠自身惯性运转下去?这些都是未知数。
更重要的是,他深知“一条鞭法”並非万能。
它解决了赋役徵收的效率和公平问题,却无法遏制土地兼併的根源,也无法完全杜绝隨著时间推移可能產生的新一轮官僚腐败。
离任前夕,姜淮再次微服行走於浙东山水之间。他看到田野里劳作的农民脸上多了些许安定,也听到茶馆里士子对新法依旧激烈的爭论。
他知道,自己点燃的这把火,已经无法熄灭。它必將以浙江为起点,逐步向全国蔓延,深刻地改变帝国的財政面貌和基层社会结构。
但这把火最终会將这个古老的帝国带向何方,是中兴的曙光,还是更深层次矛盾的导火索?
他站在鑑湖之畔,望著浩渺烟波,心中充满了作为一名改革者的沉重与希望。
他完成了阶段性的使命,为这个积重难返的王朝,蹚出了一条看似可行的改革之路。
但前路漫漫,更大的风浪,或许还在远方等待著他,等待著这个国家。
他整理了一下衣冠,目光再次投向北方,那里,是帝国的中枢,也是下一片需要改革的广阔天地。
……
姜淮在浙江的成功,如同一块投入帝国死水潭的巨石。
当他还未离开杭州,来自朝廷的嘉奖和催促进京的詔书已相继抵达。
皇帝在確认“一条鞭法”確实能“不加赋而国用足”后,改革的决心大增,急召他回京,筹划將新法推行天下。
返京之路,与来时已大不相同。沿途官员接待的规格极高,言辞间充满了敬畏与试探。
但姜淮敏锐地察觉到,在这份恭敬之下,隱藏著更深的恐惧与敌意。
浙江的改革,触动的是整个天下官僚、士绅、勛贵的共同利益。他此番回京,看似凯旋,实则是踏入了帝国政治斗爭最核心的漩涡。
入京陛见,皇帝在御书房单独召见,温言嘉勉。
然而,当姜淮提出需要进一步清丈全国田亩、整顿卫所军屯、甚至触及宗室勛贵优免特权等更深层改革设想时,皇帝的热情明显冷却了下来,只是含糊地表示“需从长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