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谋算(1/2)
人口总量直接翻了一番,现在的奥地利有著逼近两千两百万的人口(不包括奥属尼德兰地区和南义大利领地),仅次於法国超过两千三百多万的人口,超过俄罗斯不到一千九百万的人口,也是目前整个欧洲仅有的两个人口超过两千万的大国。
论军队规模,奥地利的兵力大概在三十六万左右,仅次於法国的四十二万,超过俄罗斯的二十八万。
在经过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爭和法国人战斗,奥土战爭和土耳其人战斗等大战的打磨歷练,现在奥地利军队的战斗力,放眼整个欧洲都算是相当拔尖的。
也可以这么说,十八世纪前期,是奥地利少有的能打的阶段。
再加上这一次,奥地利和普鲁士两国王室的联姻事宜的敲定,相比於原本歷史上查理六世又不信任可能会给予支持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导致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只给予名义上的支持。
这一次,奥普两国联姻的敲定,假设明年波兰王位继承战爭如期爆发的话,奥地利想要拉普鲁士下水不难。
而且,利奥波德的健在,使得未来的奥地利皇位继承战爭很大概率几乎不会发生,西里西亚也不会丟掉。
再加上奥地利和俄罗斯两国的传统同盟,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所提前组成的“神圣同盟”,对阵法国和西班牙两国所组成的“波旁王朝同盟”,未必没有胜算。
不过,要扶持利奥波德的那位堂姐夫——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成功上位,继承“强力王”萨克森选帝侯兼波兰国王的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二世的波兰王位的话,不给奥地利一点好处怎么能行呢?
利奥波德看著掛在自己书房墙壁上早已经铅笔画出来的加利西亚地区,这里就很不错嘛。
毕竟大匈牙利王国东北部地区缺了一块,总让他感觉差了一点什么。
隨后,利奥波德又看向了奥地利的东南部:瓦拉几亚东部(蒙特尼亚,大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两个地区,也必须要拿下。
后来的扬·安东內斯库不是也说过这么一句话嘛:“我寧愿死在大罗马尼亚的泥沼里,也绝不活在小罗马尼亚的天堂里。”
既然如此的话,怎么能够让罗马尼亚人民分別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国家里面呢。
让罗马人的遗民回归神圣罗马帝国,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吧。
而且,利奥波德的祖父利奥波德一世皇帝,也继承强化了曾祖父斐迪南三世皇帝的专制王权政策,以各种方式,驯服自家领地上的贵族地主。皇帝勒令农民每周三天,替贵族地主作白工,鼓励贵族地主將大量农產品卖出获利,换取奥地利与波西米亚贵族对君王的效忠。这个方式获得极大的成功,贵族地主因此向利奥波德交出原本的政治特权,任由哈布斯堡的皇室政府,掌控主要的立法与收税大权。绝对君主制因此稳定地扎根在哈布斯堡领地上,並且越扎越深。
他其实也是现代奥地利的国家创始人,建立出效率较高的行政官僚体系,有力地支撑起哈布斯堡的专制君权。
为了让帝国诸侯对內团结、对外一致,利奥波德一世弹性地运用皇帝的权威,让诸侯获得他们想要的名位封號,藉此达成皇帝的军事外交目標,也使他成为《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之后,对诸侯最有影响力的皇帝。
而他的后继者两个儿子,利奥波德的伯父约瑟夫一世皇帝和父亲查理六世皇帝又相继驯服了波西米亚贵族和匈牙利贵族,並且取消了匈牙利王国议会的自治权。
现在就连波西米亚和匈牙利的议会都被迁到了维也纳。
奥地利专制皇权和中央集权的强化,再加上自从1703年以来,欧根·冯·萨伏伊亲王担任宫廷战爭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和皇家枢密院主席,近三十年以来在奥地利推行的军事改革、行政改革、立法改革和財政改革,也大大提高了奥地利的財政收入、行政效率和军队战斗力。
由於利奥波德的健在,父皇查理六世和欧根亲王也没有因为《国事詔书》的事情而反目。相反,在利奥波德的润滑撮合之下,父皇查理六世和欧根亲王这对君臣之间的关係,反而要比原本歷史上要亲近密切得多。
这也就使得在查理六世的支持之下,欧根亲王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相比於原本歷史上也更为彻底,所得成效也更为显著。
自从1713年签订了《乌得勒支条约》,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爭结束之后,奥地利得到了西班牙帝国除了伊比利亚半岛本土以外近乎所有的欧洲领土:奥属南尼德兰、米兰公国、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王国。
此举也奠定了奥地利在义大利地区的霸权地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