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卖摇滚与人情的黑白切(2/2)
为此,辉哥的父亲那摊香肠熟r0U摊就占尽「近水楼台」的好处,完全不用看节目表,或紧盯着演出时间,只需抬头瞄一下戏台上的动静,快手挪来小吃摊前的矮凳,即能真正「秒杀」抢到位於「摇滚区」的戏棚下,而且仰着头即能看扮仙或忠孝节义的大戏,饿了还能随手就端来现煮美食。特别在有各种戏剧演出期间,他们会提供更多椅凳,让更多人能享受「摇滚区」立T与近距离的影音震撼。
对於辉哥而言,父亲位在庙埕的香肠熟r0U摊,不仅提供了他三餐随时吃食的方便,亦让他能即时观看所有戏剧演出,以及沉浸於民间信仰的敬虔氛围。而庙埕既是他家的客厅、餐厅与佛厅,更是他的游戏场。
辉哥长年蹲在父亲的香肠熟r0U摊边,彻底成为道道地地的庙埕囝仔,只是随着光Y快转,从少年囝仔,变成老人囝仔,而从十年前开始,更投入普济灯会的志工工作,只为了不让庙埕因为时代变迁而变得冷清,以及浓厚人情与热闹氛围就此散去,特别是当人们一窝蜂地趁着春节出国观光,让国际机场成为新兴的年节赶集时,他感慨的是庙埕文化的没落与失去。
在民生缺匮的60年代,庙会庆典与春节的热闹庆典与幸福氛围,是所有人在物资匮乏、娱乐缺稀下,最真实的幸福兑现,特别是对於孩子们而言,更是从欢乐到撒野,由白天玩到黑夜,都可以被允许的无忧无虑;而庙埕更是众神俯视护佑的玄秘场域,孩子们在上头玩沙包、拉弹弓、甩陀螺、搧尪仔标、弹尪仔仙、转竹蜻蜓、打弹珠、跳绳、跳房子、作竹水枪、跳橡皮筋、煮椪糖、吃爆米香…,知足地欢笑着。
虽然庙埕已无法摆摊营业,而父亲的香肠熟r0U摊也早已不在,但是当年一起坐在「摇滚区」看戏的邻居夥伴们,却成了普济灯会的核心志工,每年春节前四个月就进入筹备的紧锣密鼓,决意为更多人点亮回家的路。
於是,由「楼顶揪楼脚,阿公叫阿嬷」的厝边隔壁,所组成的志工团,在庙埕上自动自发地开了一条灯笼生产线,虽然处理1,500颗灯笼的涂桐油防水、整形撑开灯架与吊挂名牌,其实是非常庞大与繁琐的工程,但是社区总动员却让过去的联境JiNg神复苏,并且众人一起用付出与投入,共同期待新的一年来到。
最有趣的是午餐时间,海安路某家餐厅的老板,亲自提来半身人高的传统木头制的外卖提盒,里头端出瓷碗装的热腾蛋花汤、清炒高丽菜与炒饭,大夥东移西挪出桌面,彼此招呼吃饭,彷佛庙埕就是家庭餐桌的延伸,让「类家人」自在地既满足胃腹,亦装填了被关照的心上踏实。
更重要的是,这种众人相互招呼、彼此劝菜,或坐或站或半蹲在地,欢笑边吃边喝的模样,还原了当年庙埕上众多小吃摊的热闹庶民景象,虽然时光挪移、人心思变,但有一种人情味的坚持,却是让生命更丰厚与隽永的核心。
越在地,越国际;愈珍惜过去,愈能将美好延续到未来。
府城的香肠熟r0U摊,兼卖摇滚区与人情味,这份美味之外的加量不收费,自久远以来就镶嵌於这片土地上,等着人们以会心连结,用觉察来T会,并带回当下现实生活中,继续传承朴实人心本自俱足的美好。
府城的小吃摊,并非只是「口」腹之慾的「乞」食,却是生命醍醐味的「品」尝,非得三口全开地身、心、灵满满滋养与富足。
无论是叫黑白切或香肠熟r0U,不管位在小西门或普济殿庙埕,也不计小吃摊是否还在,凡可见的终将生住异灭,但值得是代相传与不忘的,正是无形的人情触动,以及良善人X的深化。
台南最值得的打卡小吃摊,背後都有无数的生命故事,而美味的秘诀正是来自於悠远的人情,以及当下的懂得。
来了,就不曾离开,是因为珍惜庶民小吃摊上,坐落与起身的的瞬间。
【本章阅读完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