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余音漫漫(1/2)
第148章 余音漫漫
第二天,熊蜂之间的天王山之战的海啸正持续蔓延。
黄蜂队对外宣布,大卫·韦斯特的背部紧张加剧了,他有可能会缺席孟菲斯的第六场比赛。
黄蜂队在这个微妙的时间点抛出这个信息,用意不言自明——他们试图将舆论的焦点,从一场纯粹的篮球败仗,引向那个充满身体对抗的争议回合。
所有人都想问:徐凌第四节的那次撞击,是韦斯特背部紧张加剧的元凶吗?
然后,关于天王山之战第四节徐凌和大卫·韦斯特那次极具争议的身体冲撞便开始受到大量的炒作。
espn的晨间辩论节目《first take》里,两位名嘴正在演播室吵得不可开交。
“看看这个动作!”
自诩从未引起争议,但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节目里制造争议的斯基普·贝莱斯指着正在播放徐凌撞击韦斯特瞬间的屏幕说,“大卫·韦斯特的确没有站定,但伊莱·徐在挤过掩护时,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主动发力顶撞对手躯干的动作!他的手臂和肩膀都在向前推!这根本不是合法的挤过掩护,这是一个非法的身体接触,一个进攻犯规!如果裁判当时响哨,球权转换,比赛结局可能完全不同!伊莱·徐就像小偷一样凭借这个回合偷走了胜利!”
反驳他的,正是他的节目搭档杰基·麦克穆兰,同样是体育界的知名记者,也是一个畅销书作家,听完贝莱斯的话直接反驳道:“斯基普,我们看了整个系列赛,这种级别的身体接触几乎每个回合都在发生。韦斯特的掩护本身就有问题,他在移动中,并且没有给防守人留出空间。在这种情况下,防守人有权去争夺自己的位置。徐凌的身体发力是为了挤过,而不是去攻击人。我认为丹·克劳福德不响哨是完全正确的,他遵循了季后赛的吹罚尺度——让球员决定比赛。”
贝莱斯继续跳脚,控诉徐凌新秀赛季以来的种种劣迹。
单单是徐凌撞倒韦斯特这件事,就足够espn专门做一个单元。
而这也恰恰是那些讨厌徐凌的媒体的反驳方向。
徐凌确实赢了,但凭借的是什么?
徐凌昨晚的表现堪称超级巨星,可是如果没有裁判最后时刻的偏袒,他真的能在客场取胜吗?
而且,抛开你昨晚打得好不谈,那就能洗脱你第四场打得臭的事实吗?
不过,想要抓住一点球场上的意外就抹杀徐凌一整晚的努力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是阿迪达斯等待已久的时刻,伟大的球星总能在季后赛里讲好自己的故事。
耐克近期推出的最成功的故事当然是勒布朗·詹姆斯的“天选之子”叙事,三年级带队杀进季后赛,被活塞淘汰,四年级复仇活塞,带领骑士队首次打进总决赛,虽然最终完败给马刺,但这足够让人相信詹姆斯的未来。
徐凌在常规赛留下了足够多的故事,而在第五场之前,他的季后赛表现很不错,只是还缺少“审判之扣”或者“摇手指”那样的传奇色彩。
结果,是耐克自己发动媒体机器妄图让徐凌在压力下崩溃,反而是催生出了季后赛开赛至今最精彩的一场比赛。
输赢之间,天堂地狱,这就是天王山之战的压力,在这样的比赛里,徐凌以全场超过50%的命中率暴砍46分。
在nba的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在新秀赛季有过更高的单场得分。
那个人的名字不会让你感到意外:威尔特·张伯伦。
徐凌在最后的现场采访表示,要把这场比赛献给恨他的人,这对于他的形象塑造来说是一个重大时刻。
《华盛顿邮报》的大卫·阿尔德里奇在espn的个人专栏中写道:“当奥林匹斯山的众神在云端俯视尘世的竞技场,他们见证的并非凡俗的胜负,而是命运之锤的又一次拨动。昨夜的新奥尔良,冰沙国王中心并非一座普通的球馆,那是被命运女神的丝线所链接的科林斯地峡,而伊莱·徐,这位来自东方的年轻半神,在那里完成了他的献祭与加冕。”
当阿迪达斯的媒体机器开始运转,反击的焦点迅速锁定在布莱恩·温德霍斯特那篇《体系的破坏者》上。
有人发现,espn的nba主页挂上了一篇名叫题为《数据不会说谎,但解读数据的人会》的文章,该文剑指温德霍斯特的《体系的破坏者》,用更直接的数据进行全方位反驳。
署名作者是大众不熟悉,但孟菲斯人却一定认得的弗兰克·默托。
默托在文章中讽刺道:“温德霍斯特先生试图用孤立的数据切片来描绘一幅“球权黑洞”的画像,但这种唯结果论、抛开比赛背景的分析,其荒谬性只需一个简单的类比便能揭穿。
让我们将目光投向2007年nba总决赛,一位名叫勒布朗·詹姆斯的22岁天才,首次带领骑士队登上终极舞台。在那毫无悬念的四场比赛里,这位未来的联盟门面交出了怎样的数据?
场均出手22.5次,以35.6%的命中率得到22分
三分球命中率20.0%
场均5.8次失误
如果按照温德霍斯特先生评价伊莱的理论,我们是否也应该将勒布朗定义为“体系的破坏者”?他是否也“吞噬了原本属于球队的进攻机会”,并最终导致了骑士队的完败?”
这就是典型的“轮到我的回合了”的时刻。
平心而论,这和一切饭圈、电竞粉丝、体育迷在得到优势后所做的事情都是一样的。
这是徐凌阵营的全面反击,因为首先在季后赛期间开枪的人是詹姆斯麾下的记者,如今自然要以牙还牙。
而带着天王山之战的神勇表现所形成的威势,徐凌阵营在这个回合中配合阿迪达斯的宣传,自然是无往不利。
但是,这一切又和徐凌本人“无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