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你们真是害苦了朕啊!(1/2)
第337章 你们真是害苦了朕啊!
孙威道:“天可汗所建的国度,比原本华夏何止扩充了三倍?理应除旧布新,万象更生。所以,臣以为应取国号为‘明’或者‘元’。”
“这明和元这二者之间,臣以为应该取明。天可汗要与汉人和蒙古人共天下。汉人为日,蒙古人为月,岂不是应了国名了吗?实在是非常恰当。”
他是赵朔允准致仕的人了,心情放松,第一个发言。
镇海却道:“臣也以为,应在明和元中选择,但是臣认为,应该是元,而不是明。”
“很简单的道理,孙威刚才说,汉人为日,蒙古人为月。凭什么呢?为什么就不是蒙古人为日,汉人为月?”
孙威皱眉道:“老相国不是蒙古人吧?何必执着于,到底蒙古人为日,还是汉人为日?天可汗对汉人和蒙古人一视同仁,又何必区分呢?”
镇海还真不是蒙古人,而是回纥人,出身于回纥富商之家。
他摇头道:“我虽不是蒙古人,却是刚刚受天可汗所封的大蒙古国左相,必须为大蒙古国着想。”
然后,再次跪倒,向赵朔正色道:“天可汗,明之国号,的确应了汉人和蒙古人共天下。但是,何者为日,何者为月,不是凭白产生了区别了吗?反而与天可汗的本意起了冲突。”
“还有,天可汗刚才说: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尽属大明。天下万国,皆为大明臣妾。这话诚然堂皇霸气,但是,蒙古四系听了,恐怕会心里不舒服吧?”
“尤其是术赤汗国,一直唯您的马首是瞻。拔都汗,一直以大汗的安答自居。怎么现在,就变成了大汗的臣妾了呢?”
“所以,臣以为,还是元的国号: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既堂皇大气,又没那么霸道,大蒙古国内部不起纷争。另外,这也符合华夏传统的中庸之道。”
赵朔又看向张勇,道:“你说呢?”
张勇道:“臣是个粗人,只懂养马育马,在这种国家大事面前,哪有臣说话的份儿?不过,如果,天可汗一定想听臣的意见的话,臣也觉得元好。”
赵朔道:“哦,为什么?”
张勇道:“具体什么道理,臣也说不好。打个比方吧,‘元’就像黎明前的天色,包罗万象,什么都容得下,朝气蓬勃。‘明’就像正午的日头,什么都照得清清楚楚,反而没了转圜的余地。臣觉得,还是这个‘元’字,让臣心里更安稳。”
“嗯,也有些道理。”
赵朔对于选“元”还是“明”,其实没有特别的偏向。
不过,经镇海和张勇这么一说,他确实觉得,从团结蒙古四系的角度考虑,还是“元”好一些。
什么日月之分啊?
蒙古人和汉人,乃至天下各族之英杰,都在这“元”之内。
镇海刚才强烈反对“明”的国号,其实未必没有他为回纥人的潜意识的原因。
赵朔道:“杨惟中,替我拟定一番旨意给中书省,暂定国号为元,问问他们是什么意思。”
“遵旨。”
虽然没有无线电报,但是八百里加急传信的速度还是很快的。,
五日后,赵朔就得到了中书省的回信,赞同以元为新的国号。
然后,赵朔汗国的国家机器完全动员起来,为赵朔登基做准备。
虽然赵朔已经在忽里勒台大会上登基过一次了,但那次是大蒙古国的天可汗。
华夏天子的登基仪式,还没举行呢。
到了现在,“天可汗”或者蒙古大汗的权力,不过是赵朔和蒙古众贵人的约法三章而已。原本的赵朔汗国,现在的大元朝,才是赵朔的根基所在。
还有更关键的,华夏军民百姓盼着赵朔登基为华夏天子扬眉吐气多少年了,不举行一场登基仪式怎么行?
首先,当然是赶紧把赵朔登基的玉玺刻好。
材料早就备齐了。
以和田玉为基,以澳洲之金,扶桑之银,南洋之铜,蒙古之铁,波斯之铅,北天竺之锡,以及华夏冶金的最高成果锌,这七种金属为装饰。
象征着大元国土广大,混凝为一。
耶律楚材倒是想以传国玉玺所用的蓝田白玉为基呢,但这时代蓝田白玉已经开采殆尽,没有合适的玉料了。
和田玉就和田玉吧,关键是上面的字。
这块玉玺比较大,刻的字也比较多。
最中央,刻的还是鸟虫篆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上面写全人类的皇帝。
下面写大蒙古天可汗。
左面写华夏天子。
右边写大元皇帝。
这块玉玺,就是大元朝以后的国玺了,只有天子登基,以及在祭祀天地、宗庙等最顶级的国家典礼上,才会用到。
日常行政所用,就是所谓的“天子六玺”了。按规矩,天子有六个或者八个日常玉玺,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
当然了,以后随天子的喜好,还可能增加新的日常用玺,没有严格的数量限制。
但毫无疑问,这块“国玺”最为重要。
赵朔也不知道,他所建立的这个国度,能存在多少年。他只希望新朝建立,得到这块国玺之时,统率的疆域不要少于如今的大元。
其二,加紧新官服的制作。
从华夏传统的角度考虑,建立新朝,就要改变官员服色,以示与前朝不同。
人类是视觉动物,没有比视野所见的变化,对心理的冲击最大了。
但话说回来,也没什么好变的,天下无非就是那么几个颜色。
唐朝三品以上为紫色,四至五品为绯色(红色),六至七品为绿色,八至九品青色。
宋代和唐代基本等同。
只是唐代官服为圆领襕袍,搭配乌皮六合靴、鱼袋等饰物;宋代改为展脚幞头(硬质多边角造型),公服常穿白绫袜配黑皮履,并增加方心曲领等配饰。
大元建立新朝,颜色也没什么好变的。
只是仿后世明朝,在官服上绣以禽兽。文官用禽鸟,象征文采、德行。武官用走兽,象征勇猛、力量。
另外,以乌纱帽取代唐宋时期的幞头。
其三,改变奏章格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