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华科院办公室的电话(2/2)
这三个即将拔地而起的新聚变堆,是华国彻底拥抱聚变时代、将“伏羲”的成功从孤例变为常态的关键基石。
就像洛珞跟领导说的那样,其实并不是他非要谦虚,事实上目前的聚变工程他能出的力已经不大了。
即便他反复强调“大部分真的是其他同志的辛劳”,自己绝不愿贪墨半分功劳,他也完全理解并认同领导要求他亲自把关的深意——这并非对他个人能力的迷信,而是对整个项目万无一失的终极保障。
兹事体大,这四个字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参与者的心头。
从最高层到工地上的技术员,无人不知这三座堆的分量。
它们承载的不仅是清洁无限的能源,更是国家能源安全、经济转型乃至全球格局重塑的根基。
如果说伏羲堆的成功是划破长夜的曙光,那这三座堆,则是要将这曙光普照大地,任何一丝闪失,都可能延缓甚至动摇这来之不易的能源革命进程。
因此,尽管有伏羲堆成功的宝贵经验在前,尽管伶仃洋和乐山-宜宾项目在核心技术上相对成熟,变化不大,整个工程的推进依然笼罩在一种近乎苛刻的审慎氛围中。
设计图纸被反复推敲,施工方案被无数次优化,每一个细节都被放在显微镜下审视。
各级领导,从项目负责人到中枢要员,目光始终聚焦于此,电话询问、现场巡视、专题会议……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他们深知,聚变工程,国之重器,再仔细也不为过。
而在这份举国重视的核心,是洛珞,他仿佛成了整个工程体系的“定海神针”。
无论是对伶仃洋项目那巧妙解决洋流航道干扰的双层屏蔽涵洞设计,还是对集成海水淡化模块的可行性验证;无论是对乐山-宜宾项目那128个高精度地动传感器组成的微震预警网络布局,还是其与“小梅”智能分析系统的实时联动逻辑。
尤其是对荣成项目——这个承载着冲刺十万兆瓦峰值功率、支撑京津冀鲁能源需求的雄心,且因地处台风频袭海岸而进行了深度抗风优化的关键工程——洛珞的亲自检查、亲自确认,成了项目组乃至领导层心中那根紧绷的弦得以稍稍放松的唯一前提。
“洛教授看过了吗?”
“洛教授怎么说?”
“等洛教授确认后我们再推进下一步。”
这样的对话,在三个工地的指挥部里几乎成了日常。
他的身影穿梭于繁忙的施工现场、严谨的技术讨论会和灯火通明的设计室。
他仔细核对着每一个关键参数,审视着每一份风险预案,对荣成堆那加深了15米的地下基桩深度、那降低了22%风阻系数的穹顶弧度、那延长了一倍盐雾腐蚀周期的特种合金配方,更是反复推演,确保万无一失。
他的存在,他的首肯,是所有人信心的来源,是工程得以稳步向前的“通行证”。
只不过就如同领导对洛珞一再说的那样,只是要辛苦他一个人了,就连对刘艺菲的关注,也未必没有对她作为科研学者家属的歉疚。
尤其是跟其他专业学者不同,两人按理说没有必要过这样的生活的。
好在两个人的思想境界都不是一般的高,尤其是对于刘艺菲来说,在这之前的大半年里,他久违的再次跟洛珞一起拍了电影。
可以再次享受两个人一起做最喜欢的事,每天的朝夕相处……更不用说还一起去了斯德哥尔摩,在梅拉伦湖畔的金厅里,在万众瞩目的聚焦下,跳了整个斯德哥尔摩乃至诺奖历史上都最为耀眼的一支舞。
别说娱乐圈的明星了,即便是放眼整个文艺界,这一幕的浪漫程度都足以让许多人发出“如果那是我的话,此生于愿足矣”的感叹了。
所以对于刘艺菲来说,洛珞忙碌这一两个月,她太可以接受了。
只是单纯出差较多而已,人也不会失联,甚至还可以互相探班,比起当初盘古堆的时候,不知道要幸福多少。
只不过虽然规定允许,她也从来没有去基地探过一次班,毕竟她也挺忙,国家话剧院的典礼只是一个缩影,她收到的邀请还有很多……
时间在紧张而有序的节奏中悄然流逝。
一个多月,对于如此宏大的工程而言,不过是弹指一挥间。
然而,就在这短短的一个多月里,凭借伏羲堆积累的成熟经验、项目团队的高效协作,以及洛珞这位无可替代的核心灵魂人物事无巨细的精准把控,三个新聚变堆项目的前期关键环节——选址深化、核心设计确认、重大技术难点解决方案敲定、施工蓝图最终审定——竟已奇迹般地基本完成。
当洛珞在荣成项目指挥部,对着最终敲定的、凝聚了无数智慧与心血的详细设计图纸签下自己的名字时,指挥部里紧绷的空气仿佛瞬间松弛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目标明确、路径清晰的踏实感。
他知道,也郑重地告知了翘首以盼的领导们:最关键的、需要他亲自坐镇和把关的“确认”阶段,已经告一段落。
后续的详细施工、设备安装、系统集成……这些繁重而具体的工作,自然由经验丰富的工程团队和严格的管理体系去执行、去监督。
洛珞这枚最关键的“定海神针”,终于可以从那高强度的、事必躬亲的“盯防”状态中,暂时解放出来了。
聚变时代的基石已然稳固筑下,他肩上的千钧重担,也终于可以稍稍卸下些许。
……
窗外的雪簌簌落下,给京城披上了一层静谧的银装。
屋内却是暖意融融,欢声笑语不断。
这是伏羲堆并网发电、电价腰斩引发全国沸腾后的第一个农历新年,也是洛珞和刘艺菲两家一年一度的团圆年。
洛珞刚从基地回来,此刻,他终于又能暂时卸下“夸父工程”总设计师的重担,享受这片刻的宁静与家庭的温暖。
好在这次的忙碌并没有多久,氛围还是很轻松的。
年夜饭桌上,父母和刘艺菲的父母言笑晏晏,话题自然离不开伏羲堆带来的巨变——那史无前例的电价腰斩,街头巷尾仍在热议的智能电车时光s1/g1,以及洛珞再次成为民族骄傲的荣光。
刘艺菲坐在他身边,眉眼弯弯,体贴地为他布菜,偶尔低声询问他旅途的辛劳,那份默契与温柔,让洛珞心头暖流涌动。
然而,在这份团圆的喜悦之下,洛珞心底却依旧在绞尽脑汁的思索那件甜蜜的“心事”。
饭桌上,看着刘艺菲在暖黄灯光下温婉的侧脸,听着她与长辈们轻声细语的交谈,洛珞的眼神温柔得能滴出水来,心底的念头却愈发清晰:必须给她一个完美的承诺。
春节的假期在走亲访友和难得的闲暇中缓缓流淌。
洛珞陪着家人,享受着这来之不易的团聚时光,但“求婚”的念头却像背景音一样,始终在他脑海中盘旋。
十年的相识,他对刘艺菲的所有喜好和习惯都了如指掌,但依旧在这几天里耐心的观察着,留意着她不经意的感叹,试图从中捕捉到一丝灵感。
他甚至在一次家庭散步时,旁敲侧击地问了问父亲的意见,惹得老爷子哈哈大笑,拍着他的肩膀说:
“傻小子,心意到了,姑娘自然懂。”
可洛珞想要的,远不止“懂”,他想要一个让她铭记一生的瞬间,只不过几天的思考除了让他的头大了一圈外,并没有任何收获。
初六的清晨,年味还未完全散去。
洛珞难得睡了个懒觉,醒来时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洒在地板上。
他坐在书桌前,摊开笔记本,窗外是雪后初霁的宁静,屋内是家人晨起的细碎声响,一切都显得平和而充满希望。
他拿起笔,思绪不由自主地又飘向了那个未解的难题——戒指盒就静静躺在抽屉里,那是他上个月拜托张嘉文找专人定制的,只等待着一个恰当的时机。
就在这时——
叮铃铃铃!
洛珞刚给自己泡了杯清茶,准备梳理一下思路,书桌上的手机便突兀地震动起来。
屏幕上跳动的号码,是华科院办公室的专线。
洛珞眉峰微挑。
今天才初六,年假尚未结束,就算是那件事很紧要,也不用这个时间点打来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