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苏丝黄的世界(1/2)
谢忠明对待业务实在是太热情,一大清早就来了,广毅只能拖著文竹和红凌一起进行商务洽谈。
当谢忠明知道他们还需要小麦,立马打电话帮他们找了个因国小麦供应商,让人家立刻过来一起谈。
经过洽谈吴广毅这次购进普通稻穀7千吨,玉米3千吨,2升装黄色铁桶豆油30吨和100吨香米稻穀。以及单价40米刀一吨的小麦1千5百吨。
总金额计算了一下,吴广毅也嚇了一跳,40.93万米刀。还好还好,帐户的钱还够,明年的需求明年再说吧。
这次的货物分3批次。第一批1千吨稻穀、5百吨小麦、2升黄色铁桶装豆油30吨和100吨香米稻穀发香江仓库。
这批稻穀和小麦由香江基金会负责寻找加工厂脱壳、粉碎后按50斤一份装袋。
第二批3千吨稻穀和3千吨玉米捐赠国家,另外第三批3千吨稻穀、1千吨小麦捐给中华道协,由他们分配给除沪海以外的各地道协。
这次捐赠由阮文竹代表基金会出面交付给华兴社,谢忠明协助海运送货时间安排,等安排好再付款结帐。吴广毅作为香江和沪海的协调员就在办公室等消息。
“叮铃铃~”
“喂,你好。”
“协调员,华兴社的同志不愿意接受捐赠,说什么“一切慈善都是偽善的”,“一切慈善都是西方国家侵略中华的精神工具”这种论调。”
电话里传来阮文竹的声音,她旁边肯定有外人,因为这是他们商量好的称呼。
“把电话给他,我和他聊聊。你好,我是沪道基金会的协调员,姓吴。您贵姓?哦,马同志你好。对於这次捐赠,你的意见就如同我们同事说的一样吗?”
“马同志,教员说过,“新党员可以和某些唯心论者甚至宗教徒,建立在政治行动上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但是决不能赞同他们的唯心论或宗教教义”。”
“换句话说,新党员不赞同我们的宗教教义,但还是可以和我们宗教徒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同一战线上,对不对?”
“我就问你,香江是中华的吗?香江人是中华人吗?道教是中华本土宗教吗?我可以明確告诉你,捐赠的金钱都是中华人出的。你还不接受吗?”
“好,不接受免费赠予是吧,行,我们基金会问你们借一个人来工作,这批物品算是劳动报酬怎么样?无非是报酬大了一点,这总不涉及其他问题了吧?”
“今年上半年来香江传道交流访问团我们也接触了一下,里面的沪海道友向我们推荐,卫生部中华中医研究院的谭双佳同志。
据说去年底,中华道协成立,道友在bj见过她,当时想让她协助一起做医药研究,但没深谈,我们想借她来香江做疟疾的新药研究。”
“行,你们先去和bj协调,反正不著急,总得让人在家过年啊,能在明年春天过来就行,我们也要安排中草药物。
我们这批物品已经开始准备了,运作一启动就停不下来,那就由你们负责和太国方面协调运输,我们这边就算协调完毕,谢谢,再见。”
基金会三人组回来的时候,吴广毅午饭都做好了,他也没去逛菜场,直接用沪海的夏菜。上辈子烧了多年的家常菜,味道总是可以的。
“老板,你是没见到,华兴社的同志放下电话还说你不像个道士,倒像个新党员。哈哈哈”肖雯雯笑得手舞足蹈。
“老板,美荷楼的老邻居介绍了个刚督卒过来的年轻人,说是下乡的知青,以前在宝安做过民兵队长。如果下午有空的话,你来把把关?”
饭后没多久,这个督卒知青就来了,直接询问哪位阮文竹。
吴广毅坐在旁边,浑身上下打量一番:那一身灰布裤褂,齷里齷齪,满是皱褶,像是刚从箱子底下拿出来,显得十分襤褸。
他眉目虽然清秀,可是风尘僕僕,憔悴不堪,也没有刮鬍子,看上去已经苍老了,但讲话神气却仍然是个倔强的青年。
他叫巫炎,督卒的原因,听起来让人匪夷所思。
这个民兵队长巫炎在山里发现了一个从湾湾飘来的气球,气球下方的篮子里,有许多食品和一件白背心。
在两岸处於敌对状態的那个年代,广栋一带经常发现这样的气球。这个知青把食品上交,但实在捨不得那件白背心,就偷偷留了下来。
几天后,他穿著白背心参加了一场篮球赛。围观的人们发现,这件白背心在被汗水浸湿之后,背上出现了“反攻大陆”的字样。
结果,这个原本“根正苗红”的知识青年,被打成了“米姜特务”,受到严酷的迫害,不得不逃往香江。
说著说著,他就哭了。
“我也是党员啊,对不起党,对不起祖国,给新主义丟了人,可我实在没办法啊!”
他第一次弄明白了,香江人並非像宣传的那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的生活水平,比內地高出了许多。
阮文竹眼睛瞟向广毅,广毅知道是让他拍板。
“行,留下吧,做个干事,薪水130港纸,第一个月试用期打八折,你觉得怎么样?”
巫炎有点支支吾吾,手足无措地想要表达什么,吴广毅想了想。
“是不是要预支一点工钱?”
“嗯嗯嗯”巫炎不停地点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