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香江来客(1/2)
2月11日年初七,虽然是开学前一天,学校里没有同学,但老师肯定会在,因为要做开学前的准备工作。
吴荫善叫醒广毅的时候才7点,吃了点泡饭咸菜就出门。没吃昨晚的清蒸米莧梗是怕熏著老师。
他们来早了,学校大门紧闭,老师都还没有来。父子两人顺著腿走向董家渡路上的圣方济各沙勿略天主教堂,也就是俗称的董家渡天主堂。
1855年建成的啊,按中华人虚岁来算就是百年诞辰了,墙壁外表涂层陈旧剥落,但是透过高大的玻璃窗,里面的各类雕塑和壁画还是金碧辉煌的。
班主任张老师上班了,儿子李凌放在家里不放心,就带著一起来上班,他也是吴广毅的同桌。
近一个月没见,李凌看见吴广毅就特別兴奋:“阿毅,黑(瞎)子汏浴,谜底是个国家名称,你知不知道?”
另一边张老师听吴荫善敘述了情况后,发现自己无法处理,只能带著吴荫善来到校长室找校长。吴荫善和刘校长在办公室单独交谈了好一阵后才告辞出门。
吴广毅还在装模作样地擼头摸耳朵想答案,看见父亲从校长室出来,赶忙说声要走就要奔过去。
李凌拉住手臂说:“嫑忘记啊,是水里烂擦『斯里兰卡』!锡兰共和国的英文发音(srilanka),记牢啊!”广毅挥了挥手。
“是不是办成功啦?我看你眉眼很轻鬆的样子。”吴广毅道。
“嘿嘿,送了点钱才鬆口,但有条件,你復学后至少要做两套六年级的各种卷子,能够合格才帮你升六年级提前考,如果不合格就还是五年级。我现在去办理休学手续。”
吴广毅道:“安啦安啦,我办事,你放心。”
吴荫善建国前刚到沪海打拼,家里也没啥余钱,所以吴广毅比同龄的孩子晚一年读书,现在就算跳一级,年龄上面也没有任何问题。
出学校前吴荫善看了下传达室的钟,发现快到他上班时间了。只能骑三轮车带著儿子先去单位报到,广毅也是第一次踏进他父亲位於董家渡码头附近的工作单位。
这占地不小的平房大院用水泥浇筑的门脸,完全是苏式风格板板正正。
大门两旁分別各有口黄釉绘龙大缸,里面种植著棕櫚树,在冬天里炫耀著仅有的绿色,向两个卫兵守护大门。
大门右边墙上是一块涂了白漆的长木板,从上到下写著沪海市蓬莱区移山装卸队几个繁体印刷体。
两扇铁製的大门只开了左边一扇,但是三轮车之类进出完全不成问题。门口看进去,院子里按地上划分的次序排著三轮车,板车,小推车之类劳动工具。
一进大门口左边是传达室,因为天冷,门窗都关著。看门的是个头髮白的老头,吴荫善看见老头抬头看见自己,抬手打了个招呼。
传达室旁边有个小房间,两个工人手里污渍麻黑的在修车。
走过去一看,是辆三轮车前轮撞墙上,前叉朝內弯曲,只能拆下来维修。
旁边等维修或者已经修好的自行车,也是万国品牌啥都有。什么国產的铁锚、熊球、永久,因国的凤头,最多的就是日本品牌,宫田,石桥,三口,奔跑者等等。
熊球这个品牌吴广毅从来没听说过,问了他爸才知道里面还有段故事。
1936年,倪轰商人在田津建立的自行车整装厂,生產铁锚牌自行车。隨著业务发展,这个昌和製造所在田津,沈洋,沪海都开办了分工厂。
因为这是一家敌资工厂,所以抗战胜利后,三民官方下手接收了,改名叫昌和工厂。49年天津解放,工厂被重新命名为田津自行车厂,生產飞鸽自行车。
而沪海那家厂,解放前改为沪海机器厂,解放后改名为沪海制车厂。1952年,沪海制车厂与新星机器厂合併,定名红星制车厂。
最近又有风声说要改成沪海自行车厂,最早生產的自行车也叫铁锚牌,后来还改过两次名字,叫扳手牌,还有熊球牌。
1951年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还得改名。想来想去,最后就採用“熊球”的沪海方言谐音“永久”,作为產品名称,永久牌就是这么诞生的。
现在全国自行车的图纸来自国外各个国家,一辆自行车有200多个零件,不同国家图纸生產的自行车,零件不能互换,坏了只能从原厂邮购。
所以维修部这里才有不少车辆停著等待维修。
办公室里的桌椅摆放也特別简单,四张写字桌相对而放,旁边报刊架上夹著一沓沓《解方日报》《光鸣日报》。
靠门的那张桌子上隨意放著份劳动报,看来是刚送来的,还没看过。一份人民画报看了一半倒合在桌子上。
装卸队大院前后有两扇门,前门对著中山南路,后门开在外马路上。
吴广毅对吴荫善打了个招呼,自己慢慢沿著外马路走回家,反正路不远,现在汽车也不多,路上安全。真要遇上人贩子,不知道谁能干得过谁。
……
年近七旬的徐法第连著几夜都没睡好,总梦见自己驾驭著大海上一叶孤舟,不知道飘向何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