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不满(2/2)
是打赢了麓川,但是我大明伤亡太大?还是表面打赢了麓川,而实际上只赢了面子?”
李辅圣很聪明,立刻就听明白了父亲李显穆的话中之语。
历史上这种事并不少见,宋朝和西夏之间不就是失败的胜利,打赢了但是宋朝给西夏岁币,换取西夏给宋朝称臣。
“父亲打算什么时候出手?”李辅圣也早已踏入了仕途。
“等第一波溃败的战报传来的时候,为父就会上书,请陛下停止这一次不该发生的战争!”
“那儿子就知道了,此番麓川战争,怕是会有大量粮草要从南京抽调,是否要给公府那边稍信过去,让他们务必保障后勤。”
如今的李氏相当昌盛,李显穆这里就不必多说,南京的韩国公府也是显世的豪门,和另外几家公府维持着整个淮河以南的安定。
上一代韩国公,也就是李显穆的大哥,已经在宣德七年时薨逝,如今继任公爵的是李显穆的侄子。
虽然是显赫的世袭公爵,但面对李显穆这个权倾天下的三叔父,皇帝也不敢多吱声。
何况是一个公爵。
当代韩国公只敢战战兢兢、俯首听命,面对京城李氏这边的来信,一个不字也不敢说。
逢年过节,南京那边还要派人来京城祝贺,还有一些庶脉旁支的子弟,若要进京科举,也都要来李府这里拜见。
如今的李氏,算得上是枝繁叶茂的大家族。
李显穆略一沉吟,“去一封信,让南京务必要以国事为重,不要怀有什么别样心思。”
“儿子明白了,这就往南京去送信。”
阎王易见,小鬼难缠。
李显穆是相当清楚,如果不说清楚,那很多人都会揣测他的想法,万一故意做些什么,那可就不妙了。
就算他和皇帝在斗法,但也绝不可能用朝廷大事来开玩笑。
“辅圣。”
李显穆叫住了正要离开的儿子,李辅圣转回过身来,“父亲可还有什么吩咐?”
李显穆望着自己寄予厚望的嫡长子,陷入了沉思之中。
李辅圣出生于永乐年间,宣德年间高中一甲第一,李显穆将其打落到二甲第一的位置,其后又经过考试,再次名列第一,进入翰林院。
如今的翰林院可是机密要地,和内阁关系密切,号称“小内阁”,能进入这里的,都是最顶尖的大才子,前途一片大好。
据“小道消息”,但凡从翰林院外放的人,那都是被当作“内阁大学士预备”培养的。
元辅李显穆在正统元年的殿试中,明确说过“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内阁大学士要理天下之政要,必须要既做过父母官,又在朝廷协理过诸部,既要有俯视天下的格局,又要曾经脚踏实地的处理过全盘政务。
翰林院恰好就是那个能俯视天下的地方,在这里任职,能通过内阁,看到大明两京一十九省的杂务,也能看到朝廷之上十九部的杂务。
将这些收在心中,再去府县之中历练一番,知晓民间底层的疾苦,明白朝廷和地方之间的矛盾、痛点,再入内阁,才能真正有大用。
当然,内阁大学士毕竟名额有限,以这些年的经验来看,更换也并不频繁,大部分的想法都是担任十九部其中一部的尚书,或者是担任布政使、巡抚,做一任封疆大吏。
在争夺这些官职方面,翰林院依旧有极大的优势,只可惜翰林院的准入门槛太高,让人望洋兴叹。
“辅圣,你该下去了。”
李辅圣愕然惊讶,而后瞬间反应过来,“父亲!您的意思是让儿子外放府县吗?”
“你年纪也不算是小了,这些年在翰林院、内阁之中值守,学了一肚子的学问,也该是让你去地方历练一番,待为父看看有没有出缺的州,你去担任知州吧。”
知县太低,知府太高,知州恰好合适。
“儿子谨遵父亲之命!”
李辅圣甚是兴奋,留在京城之中固然是好,但他早就想要前往地方造福一方,同时也想亲眼看看这些年新政在地方实行如何,现在地方上又有什么疑难是朝廷中枢所不知道的。
大多数京官自然是不愿意外放的,除了江南这少数富裕地方,其他地方自然远不能和举全国之力供给的京城比较。
在大城市呆习惯了,谁也不想去生活不便的穷乡僻壤。
何况是官场之上,一旦去了穷乡僻壤,说不准这辈子都回不来了。
但李辅圣作为顶级的膏粱子弟,自然没这种顾虑,他下了地方,唯一的目标就是多多立功,多多做事,积累经验,京城这边会自然而然的提拔他。
李辅圣颇为欣喜的离开,李显穆坐在堂中,缓缓饮着茶,目光闪烁,面对渐渐长大的皇帝,以及渐渐聚拢在皇帝身边的那些人。
他第一次生起了一丝难以掌控的感觉。
“少年的皇帝、年长的权臣。”
李显穆摊开手,这双手已经渐渐开始苍老,上面渐渐爬上了皱纹,前些时日,他的头上出现了一根白发,虽然直接被拔掉了,但他却知道自己不再年轻了。
“老了。”
该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了。
一个能够守住他基业的继承人,一个能够继往开来的继承人,最终他的目光落在了嫡长子李辅圣的身上。
高居于九天之上的李祺自然听到了儿子的这一声叹息,在他眼中,李显穆虽然开始苍老,可生命之火依旧非常旺盛,以当前的生活之火来看,活到八十岁不成问题,还远远不到生命的末期。
起码。
因为皇族的寿命难以改变,李显穆盘算了一下朱祁镇的寿命,李显穆熬死朱祁镇和朱祁钰兄弟两个,不成问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