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春汛大雨(1/2)
第257章 春汛大雨
宫门按时打开,众人纷纷走向章台宫准备今天的廷议。
当公子扶苏来到这里章台宫,大殿内当即安静下来。
今天的廷议刚开始,公子扶苏说了一件事,昨天从陇西送来了书信,说是皇帝看到了冬麦丰收,高兴得与丞相大醉了一场。
章台宫群臣面带笑意,皇帝与丞相在外能够如此开怀就好。
程邈也是面带笑容,放在以前,皇帝不在咸阳群臣还会担心,如今只要公子在咸阳,其实群臣也很安心了。
有了一个放松的开场,今天的廷议就能正式开始。
惊蛰之后,正是农忙时节,张苍正在禀报着今年各县的耕种事宜。
今年的用水比往年好了不少,但还是有地方缺少水源来灌溉田地。
如今的关中不缺少水源,但水源分布极其不均匀,有的地方即便是雨季还旱着,有的地方一到雨季就会有水涝。
关中旱涝之事,每年的春夏秋三季,几乎每一季都在说。
为此在廷议上,有关治水的国策,农忙前后,年年提,年年问。
既然年年都要考的题,不能保证每一年都不会做错。
那就要做到,每年都要提,年年都要问。
公子会问这里的旱情解决了吗?
公子还会问哪里的水涝又发了吗?
不仅治水开渠如此,而且各县每一季都要做好,防涝防旱的工作。
为此,要扩建各县,将居住在旱塬或灌溉力不足的高原地带的人们迁出来,重新划分田地与居住地。
譬如华阴县的扩建,以及扩建临渭,增加各县的人口,也更方便管理与征发民夫。
但这个方法也有缺点,如果不断的迁民就会导致部分地方人口过度集中,不过这都是后话了,扶苏觉得人口集中不一定是坏事。
将人口迁徙到新建设的各县,也能增加政令的执行力,人口调度会更方便。
这就像是把原本松散的关中人口,汇聚起来。
迁人口的主要地点就是新建设的渭南,渭北与咸阳桥周边。
张苍讲着今年的春汛,这半个月断断续续下了几场大雨,关中各处河道的水流丰沛。
雨是在昨天停的,但不能掉以轻心,各县还需要征发民夫修缮河堤。
今天的廷议结束后,一群官吏就急匆匆去吩咐了。
廷议结束正好是午时,回到高泉宫时没见田安。
“他老人家人呢?”
王棠儿与王婆婆正在看着一张张卷子。
“去给两位小公子送衣裳了。”
听到侍女的回话,扶苏卷起袖子便来到木棚下的灶台边,准备今天的饭食。
其实本不用公子做这些,但有时公子亲自做饭时,内侍与宫女都不敢打扰。
而且他们平日里也不敢碰这些锅碗。
田安喜做饭,这些厨具都是他老人家最喜爱的。
扶苏看到有发好的面,看来是田安提准备的,剁了肉馅之后扶苏就开始包包子。
用羊肉与大葱做好包子,便放在蒸笼上,夫妻两平时吃的不多,五个包子加两碗羊汤就够吃一顿了。
等包子好了之后,扶苏端在吃饭的桌上。
王棠儿帮着端羊汤,说着孩子的事。
言罢,夫妻俩人相对而坐,安静的吃着饭。
从妻子手中接过卷子,扶苏吃了一口包子,又喝下一口羊汤。
王棠儿道:“我给这两孩子布置了卷子,没想到他们答的不错。”
扶苏一边吃着点头,道:“数术题依旧不足。”
王棠儿颔首道:“我书信一封,让叔孙通多盯着点。”
一头白发的王婆婆坐在一旁,她听着夫妻俩的话语,又觉得公子与夫人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两位小公子的学识明明已超过寻常人家的孩子太多了。
王婆婆觉得孩子嘛,只要懂事就很好了。
这两位孩子王婆婆是看着长大的,公子与夫人最看重的,是品德教导。
饭后,夫人还要查阅敬业县的账目,敬业县的几个作坊都是夫人在管。
以前整个商颜山都是公子的私产,只不过后来建设敬业渠之后,商颜山成了敬业县,也就不是公子私产了。
看似如此,如今建设的作坊依旧是公子私产,而且由夫人打理着,因此公子与夫人一直掌握着最大的造纸业,并且只此一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