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归来的人们(2/2)
“那条渠叫灵渠。”
<iframe class=“game-frame“ scrolling=“false“ src=“<a href="https:///game/gameads.html" target="_blank">https:///game/gameads.html</a>?count=5&amp;isday=1“ style=“width: 100%; overflow: hidden; display: block; margin: 0px auto; border: none; position: relative; z-index: 1; background: transparent; height: 550px;“></iframe>
老农惊疑道:“你也会治水?”
“是啊,也算是吧,其实在咸阳也有一个会治水的人,他是公子扶苏,是始皇帝的儿子。”
老农缓缓点头。
回到营地之后,禄开始书写文书,写着有关修建灵渠的诸多过程。
蜀中又下起了大雨,众人只能留在这里。
随着雨水的到来,江水滔滔而过,在此地的守将观察中,这位都水长时常会从栈道上登上玉垒山。
从玉垒山俯瞰这条岷江。
雨水下了一天,蜀中的天气又晴朗了两天。
早晨,天刚亮,两个军中的甲士早早出了营地,这两人也是跟着都水长一路从桂林郡来到蜀中的。
现在的桂林郡还没有一个郡城的样子,他们跟着都水长离开桂林郡时,那里也都是还是一片片村落。
其中一个男子来到江水边,看着江水倒映中的自己,低声道:“你我现在回去后,爹娘还认得出我不?”
毕竟都离家三年了,走出关中时那时才十七岁,现在要回关中了,却已经年过二十。
男子到了二十岁,下巴已蓄养起了短须,去了南方三年,整个都变了样。
一旁的甲士闻言,笑道:“你三五岁的时候才多高,你不过是年长了三岁,你爹娘怎会不记得你。”
“唉……”
那甲士长叹一口气,道:“回了关中多半就要成婚了,也不知爹娘给我找好了婆娘没有。”
稍年少些的男子笑着踹了他一脚。
正叹气且有些忧伤,还说着自己就要成婚的甲士,被这么一踹,一时间没有站稳,整个人跌入到了江水浅滩上。
刚换好的干净衣裳,一时间又变得湿漉漉。
等他再走动岸边,营地里三三两两的甲士也都出来了,今天是他们开拔要回关中的日子。
众人听着都水长的吩咐,比起在南方的山林中的江南与困苦,那时候他们活像一个个野人。
现在,他们过得算是好了不少,而且都有了鞋子穿,还有衣服换。
临行前,都水长禄几次向这里的守将表达了谢意。
其实守将们也都是奉命行事。
而后,都水长看着跟随自己又要回关中的孩子们。
刚从关中出来时,他们的确都是半大孩子。
再看看如今的他们,一个个不是脸上有了疤痕,或者是须发茂密,还有的长了不少胡须。
三年时间,真的能够改变这些孩子,原本胆小的孩子,此刻也都大胆了不少,以前那些较为冲动的孩子,现在稳重了许多。
困难是能磨炼人的,这些孩子回到关中之后,肯定也会再有一番作为。
还有一驾驾的马车从营地中被拉了出来。
都水长禄带着队伍,一路朝着关中方向而去,
一路上正值蜀中瓜果成熟的季节,一行人从山间的小道走过,惊起了一片鸟群,又见到山上还有不少人正在采摘山上的果子。
队伍行进了三天,距离终南山只有几里地。
一队兵马在此地已等了数天,这支队伍的规模不大,为首的将军名叫陈艾。
陈艾是一种草药的名称,孟子有:言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正是陈艾这个名字的由来。
大抵是希望用这个名字的孩子能够无病无痛,即便是生病了也能够痊愈。
“将军,有一支从蜀中来的兵马。”
闻言,原本躺在山脚下的草垛中的陈艾顿时来了精神,又问道:“真是蜀中来的兵马?”
“是的,不会看错。”
陈艾整了整自己的甲胄,命身边的十余人皆收拾一番。
而后陈艾没有骑在马背上,而是牵着马站在路边。
半个时辰之后,远处终于出现了一支队伍。
对方也派了人来询问。
陈艾说明了来意,对方又去回禀。
两支队伍在这条路上相会,陈艾先上前问道:“敢问,可是都水长?”
禄上前道:“正是。”
“末将乃章邯将军麾下裨将陈艾,特来此迎接都水长,章邯将军有令让末将带都水长去看看敬业县的敬业渠。”
闻言,禄问道:“商颜山的那条渠?”
“正是。”
“那条渠当真挖成了?”
陈艾回道:“用了四年,前后征调民夫数万人,从中原各地迁民二十万入关,这两年修渠,垦荒,让关中多了数万顷良田。”
禄惊叹道:“章邯将军果然了得。”
“还请都水长先一步去商颜山。”
闻言,禄有些迟疑道:“老夫还要先去咸阳,向咸阳禀报。”
陈艾依旧行着礼用十分谦逊地姿势道:“那是自然,末将护送都水长前往咸阳,待都水长在咸阳忙完国事与家事,再去渭南亦可。”
“渭南?”
“章邯将军如今是渭南郡的郡守,都水长到了关中就什么都知道了。”
禄神色期待,原来他离开关中之后,公子扶苏依旧在主持修渠,挖开洛河修建了敬业渠,还迁民二十万入关,垦荒数万顷田。
公子扶苏竟做了这等大事。
众人一起往关中而去,禄觉得自己在蜀中喂了一年的蚊子,在桂林郡又喂了两年的蚊子,没想到在关中也有人在努力挖渠。
也有人一直在建设关中,这让禄觉得有一种志同道合的感受,治理国家也从来不只是说今天杀什么人,明天又要杀多少人。
禄想到了当初在上林苑第一次见公子扶苏,那时候记得天还下着冻雨,公子扶苏十分谦逊地来问询咸阳桥修造事宜。
离开终南山之后,一行人已进入了关中地界,如今正值七月下旬,是关中粮食要收获的时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