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技术突破,活到老学到老(1/2)
时间匆匆。
一年一度的春耕正式开启。
盘莲之前闲着没事设计的一件小竹器,居然爆火,公司接到了大量的定单,一下子就成为了今年的销售冠军。
方唯可不像婆娘这般春风得意,先后去县里和地区接受了两次询问,这才把所谓的“高额提成”问题说清楚。
县里和地区是支持科研技术人员凭劳动致富的,更何况方唯取得的成绩世人瞩目,拿这点提成真不算多。
可即便是有关部门做出了澄清,但谣言已经开始广泛流传,根本停不下来。
方唯也懒得去辟谣,他又不是体制内的干部,管那么多干什么?只要上面认定他没有违法就行了,至于别人怎么想,和他没关系。
他几乎每天都会在田间地头巡视,生产的具体问题不用他操心,但他需要掌握第一手的资料。
与此同时,项目组那边传来了好消息,他们已经选定了三个玉米品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杂交试验。
方唯接到消息就赶去了试验田,作物所和研究所的相关人员都在这边,一个个跟打鸡血似的,都很兴奋。
杂交玉米的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令人欢欣鼓舞。
“方支书,这是试验种植记录,你看看。”
育种小组的负责人拿着种植记录走了过来,然后递给了方唯。
方唯接过来仔细的看一遍,没发现任何问题。紧接着他又查看了选定的三种玉米植株,从外形上观测倒是很符合要求。
“方支书,这三种品种的玉米我们都做了测定,和自交系有很强的互补性。我们希望通过杂交之后能获得更加优良的品种,并能稳定的遗传。”
作物所的项目负责人等方唯看完了记录,便笑着补充了一句。
之前的测定工作进行的很顺利,也让研究所和育种小组的成员,第一次见识了生物基因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
有了这项技术,很多东西就会显得更直观一些,不再是完全撞大运。
“支书,还得多谢作物所的同志,是他们带来了新技术,让我们受益匪浅。”
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说了句大实话,国内在生物基因方面的研究比国外差很远,没有作物所的同志手把手的教,他们也不可能这么快就掌握了先进的测定方法。
方唯笑着点了点头,说道:“那就开始培育杂交玉米吧,然后再进行最终的筛选。”
接下来就是配对试验,经过测定筛选之后的目标减少了绝大部分,现在剩下的只有三个品种,这就大大节省了时间和成本。
项目进行到了最关键的时刻,能否成功很快就可以见分晓。
在试验田这边呆了小半天,方唯随后和研究所的负责人一起去了办公室。研究所这边需要购买几样仪器,趁着方唯心情好赶紧让对方签字。
“支书,我想再引进几个生物基因方面的人才。作物所的同志的确很不错,但毕竟是其他单位的人。另外,如果条件允许,我建议可以展开转基因技术的研究。”
贺青云今年63岁了,他退休的早,已经在育种研究所干了好些年。
研究所当初是由几家单位共同投资建立的,成立公司后就被瑶岭农业收入囊中,投入明显加大。
正因为公司的育种技术独步国内,因此作物所才会和【育种研究所】长期合作,甚至连最新的技术都毫无保留的进行了传授。
研究所的贺青云所长有了更多的想法,所以趁着今天这个机会,向方唯提了一句。
“转基因技术?”
方唯并不排斥转基因技术,这项技术在目前这个时间点还处于起步的阶段,但很快就会成为国际巨头们的杀手锏。
对于这项技术褒贬不一,但肯定不像前世传说的那么邪乎,到后来都快视为洪水猛兽了。
转基因技术和杂交育种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技术路径,方唯选择了杂交水稻、杂交玉米,但并不意味着他会完全摒弃另一种技术。
“贺所长,可以开展转基因技术的前期研究,但需要慢慢来,毕竟研究工作耗资巨大,而且我们选择的技术路径也不同。”
方唯答应了贺青云的请求,让对方回去写份报告给蔡桐,公司会进行审议。
作为他个人,是支持对转基因技术进行前期研究的,但暂时不会有太大的投入。
随后,他在采购清单上签了字,贺青云便告辞离去。
“方支书,这是会议通知,你看看。”
方唯正准备回去吃午饭,工作人员送来了会议通知。
又到了去京城开会的时间,他回去收拾了一下,第二天就动身去了陈州。从陈州再乘火车进京,这是最为快捷的一条线路。
因为刚过完年不久,所以他就没有急于去看看斌斌,而是和吴天明等熟悉的代表聚了聚。
“方支书,你的运气可真好,又躲过一劫。”
七八个人在酒店餐厅聚餐,有个代表就开了句玩笑。
“人家做的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结果差点栽进去,简直不可理喻。好在上面及时放开了土地流转,方支书这下子可以大展宏图了。”
吴天明一直在关注此事,他紧随其后发表了意见,举双手欢迎允许土地流转的政策。
土地流转虽然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相较于问题而言,好处是足够大的。别的不说,就像瑶岭农业这样的先进企业,一旦拥有足够的土地,那么创造出来价值就会成倍增长。
“事情已经过去,不说了。我这次准备的提案是关注本土的种子安全,一定要将粮食安全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大家怎么看?”
方唯不想就过去的事情说太多,因为没有意义。
他成功的转移了话题,大家的注意力果然就集中到了种子安全以及粮食安全这些方面。
事实证明,现阶段大家对于种子安全没多少概念,一门没心思就是想办法提高粮食产量,至于用什么种子都无所谓。
国外的种子好用就用国外的,本土的老种子不好用就摒弃,这不很正常吗?
“方支书,你这项提案有点超前了啊,等咱们的粮食产量上来了,再谈其他也不迟。”
吴天明的话很含蓄,其实就是不赞同对方的提案。
因为他看不到十年、二十年乃至几十年之后的事情,不会明白自主可控的重要性。这是时代的局限性,毕竟这几年很多从七十年代延续过来的项目都下马了。
方唯倾听了大家的意见,但没有和他们争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