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Dont do it(2/2)
然而,包括他自己在內,没有人觉得他还能够翻盘。
史蒂芬·亨特甚至第一时间在《华盛顿邮报》中宣告了胜利。
“以图兰为首的批评者们全面垮塌!他们被一击ko!starriver轻而易举地屠杀了他们,这不是电影行业的正常水平!”
跳樑小丑们当然没有放弃,立即给予反驳和叱骂,但是,意义不大。
因为方星河的这篇文章真的已经深刻到了大部分人都看不懂的程度。
而少数浅显易懂的句子,又能引发超大范围的共鸣,但是当大眾以为自己看懂了那句话,很快又有文学评论家站出来告诉他们:不,你没懂。
比如那句“这塑造了美国最初的文化基因,self-mademan,崇尚个人奋斗白手起家,对政府权力深怀警惕。”
美国普通百姓,从都市白领到中部红脖子,人人竖起大拇指,点讚到爆。
“jesus!他简直写到了我的心坎里!””ye!我们都是self-mademan!”
“sr对美国的了解简直不可思议!”
“是的,如果不是9么么,本届政府不可能如此强力””
人们在聚会时谈论白手起家的荣耀和骄傲,同时也悄悄抱怨著本届政府的手伸得太长,权力太大。
这在社会上的每一个角落真实发生。
方哥真的赶上了一个特別的时代,去年全美因为那件事而群情激愤,向政府赋权,而自打今年下半年开始,激情褪去的美国人开始怀念从前。
他们以为他们完全理解了这句话,然而,並不是这样。
著名文学评论家史蒂芬引用了方星河的原文並附上解读—
“本句的核心在於『文化基因”一词,眾所周知,基因是有遗传性的,所以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仿佛天生便警惕政府的权力,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不,结合后文来看,sr的表述克制而又隱晦。
全篇,他总共使用了三次文化基因,在更多的相关表述上,他使用了別的单词。
why?
是因为他隨意用词,没有特意追求精准吗?
不,恰恰是因为他极度精准。
sr只在需要传达“歷史惯性”、『长期以来”、『天生如此”之类的意思的时候,才会使用『
文化基因”一词。
我们很清楚,只有生物体徵才能遗传,文化想要传承,核心要素是教育。
所以,『文化基因”的本质是什么?
是延续不断的相关教育。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来反问:到底是什么样的教育,导致警惕政府权力成为了我们的遗传基因?
又是谁在实行这样的教育?
在什么时候、於哪里、通过怎样的途径,让这种警惕变得习以为常深入人心?
他明確提到了资本集团在自由主义路线上的努力,却点到即止,留下了充足的想像空间。
此刻,我同样要点到即止,以免给自己和sr找麻烦———
这篇解读性质的文章並没有產生很大的影响力,它太干,太枯燥了。
但是,类似的解读实在太多,当所有文章综合到一起,叠加出来的影响力就相当可观了。
要说这文学评论界也真是閒得蛋疼,他们真的是在逐句解读,原因?
倒也不是纯粹为了蹭热度,而是方星河確实已经在北美文坛有了点地位。
最直接的证据不是《少年的我》的近千万销售,而是美国文坛王者菲利普·罗斯的直接关注。
今年69岁的罗斯处於一个惊人的创作喷发期,两年前出版《人性的污点》,这部“美国三部曲”的终章引发了巨大轰动。
老罗在美国的地位,可以对比当下中国的巴金。
恰好,老罗的写作特点是深刻剖析美国身份、犹太身份、性、死亡和政治,写作兼具愤怒的力量和精湛的技巧。
上一回,《少我》发行时,不少媒体夸奖方星河是“年轻版本的罗斯”。
而这一次,罗斯亲自站了出来。
“在写作层面,sr身上最不值得一提的便是他那早已精湛到一定层级的技巧,拥有大师级技巧的作家单单美洲就能数出来十几位。
同样也不是他那份特有的愤怒和冷酷一一任何人在年轻时都愤怒过,有些人甚至直到现在仍然愤怒著,不值得格外关注。
真正使得他独立於所有人的素质,是那份不可思议的洞察力,他的智慧在这个年龄段绝无仅有。
我不明白他是如何做到如此巧妙地平衡了讽刺和克制,讽刺有深度,释放有克制,但他就是做到了。
因而,《中国意识》一文极具韵味,值得字斟句酌,且在文学、哲学两大层面兼具一种不可替代的价值。
这种价值源自于思想本身,我格外喜欢他对美式自由的批判性解构,而对於中国意识的部分,我爱到不可自拔,这是从未出现过的中国声音,它太新鲜,太经典,太引人入胜,太开拓视野。
凭此一文,我认为他有资格横扫普利兹、美国国家杂誌、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等等所有评选里所有与短篇相关的奖项。
我好像是其中几个奖项的评委,在此我郑重宣布,我会投出我的那一票。”
罗斯的採访刊登后,美洲文学界顿时沸腾了。
这老哥的脾气可称不上好,然而地位高到没边儿,往常大家都是捏著鼻子听他骂人,哪成想他还有这种盛讚新人的时候?
所以,儘管这事儿根本没出圈,就在文学界里轰隆隆的震盪,可还是给方星河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一继日韩文学界之后,方作家再次征服傲慢的美国文学界!
好吧,收敛点,一篇杂文就讲征服,实在有点过了。
不过他確確实实已经被美国文学界彻底认可,圈里视他为超级天才,圈外视他为正统作家。
那些经常能写出畅销书的跨界名人?少来碰瓷!
美国当前最有影响力最顶尖的公共知识分子、评论家和小说家,苏珊·桑塔格,马上跟进,力挺方星河。
“《中国意识》的现实意义、学术意义、交流意义远远超过今年的所有文章,考虑到时代因素和美国人的傲慢,我认为在最起码10年之內,不会有比这更新颖的视角出现。
毫无疑问,方星河是本世纪世界文坛最大的惊喜,如果他继续这样写下去,我甚至愿意相信,整个21世纪都是他的!
如果你怀疑我的话,那么不妨亲自去找找看一一限制他更进一步的文学短板到底是什么?!”
那些最爱在鸡蛋里挑骨头的批评家们真的去找了。
然后一个接一个的傻眼。
臥槽!
不找不知道,一找嚇一跳一一这屌毛孩子怎么是个圆?!
六边形战士终归还有边,方星河倒好,圆咕隆咚的一大坨,不管从哪个维度看,都没有丝毫短板。
文学界肯定没服,文无第一,在哪个国家都適用。
但文学评论界消停得很,暂时,没有任何一个真正有份量的大咖站出来批评方哥。
美国非裔文学的旗帜和精神领袖托尼·莫里森甚至直言:“以sr的年龄,《中国意识》一文已经是默认的满分。
不会更高,也不可能更高一一除非他自己再写一篇新文章。
伙计们,別试图挑这篇文章的刺了,最起码在文学层面上,don'tdoit。”
非常意外的,don'tdoit,忽然成为了本次事件的热门流行语。
报纸上、网络里、电台中,到处都有人在提醒don'tdoit。
其含义从最开始的简简单单,逐渐演变成“別去惹方星河”。
文学评论界因此產生一大共识一一不要不自量力的去找方星河的麻烦,你们办不到。
至此,影响力最小但格调最高的文学界內部,只剩下一种声音。
夸,给我疯狂的夸!
北美如此,日韩亦然,英法德意,处处惊寒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