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9.第2139章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5(1/2)
米兰的初步立足,以及玛莲娜在舞会上的惊艳亮相,确实为“su”品牌带来了一定的知名度。
但真正让苏宁在米兰乃至意大利站稳脚跟的,还是实打实的、庞大的商业定单。
而这一切,离不开那位远在西西里,却“知恩图报”的卡洛·费兰特少校。
费兰特少校虽然职位不算顶尖,但身处军需系统多年,人脉盘根错节,尤其是在后勤补给领域,拥有相当的话语权。
尤其是能在意大利军方做后勤的都是很有背景的,他这位少校背后站着的可是中将或者上将。
苏宁在锡拉库萨时期“慷慨”且“可靠”的表现,给他和他背后的大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当费兰特得知苏宁已将事业重心北移至米兰,并有意拓展更大规模的军方业务时,这位精明的意大利军官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巩固自己地位、同时获取更大利益的好机会。
一次“恰好”在罗马召开的军需后勤协调会议上,费兰特少校“不经意”地向几位关键人物提起了他在西西里发掘的“su”制衣厂。
“诸位,我知道北方的几家老牌工厂一直在抱怨订单压力大,质量难以保证。”费兰特在会议间隙的咖啡时间,端着杯子,语气轻松地对几位负责全军被服采购的将领和文职高官说道,“但我必须说,我在西西里发现了一家宝藏工厂——‘su’。老板是个东方人,做事极其严谨高效。你们知道吗?上次运往北非的那批紧急军服和物资,就是他们加班加点完成的,质量比规定标准还要高出一截,而且准时得令人惊叹!”
他巧妙地渲染着苏宁的“可靠”与“高效”,并暗示其拥有独特的原料渠道和先进设备。
这得益于苏宁储物空间里偶尔拿出来应急的、质量远超当代的少量样品,能在物资紧张的时期保证供应稳定。
“东方人?可靠吗?”一位头发白的将军略带疑虑。
“将军,在战争时期,效率和质量才是硬道理。”费兰特压低声音,“而且,苏先生非常‘懂事’,深知与我们合作的重要性。他在米兰新建的厂房,设备和标准都是按最高规格来的。我认为,与其将订单分散给那些效率低下、还时常讨价还价的老牌工厂,不如集中部分给像‘su’这样有活力、有效率的合作伙伴试试。这或许能解决我们目前前线部队被服更换不及时的困境。”
费兰特的游说,加上他此前在系统内积累的信誉,起到了关键作用。
几位高官决定给这个“东方效率”一个机会,派人前往米兰的“su”制衣厂进行实地考察。
得到消息的苏宁,早已做好了万全准备。
他不仅将新厂房打理得井井有条,流水线设计合理,工人训练有素,更重要的是,他拿出了几套利用超越时代理念制作的军服和被样品。
这些样品,在细节上处处体现着用心:军服在关节处采用了更耐磨的加强布料,缝线工艺更加牢固;被的填充物均匀充实,外层布料紧密,保暖性远超同期产品;甚至还在军服内衬设计了几个隐蔽的小口袋,方便士兵存放私人物品。
这些贴心的设计,让前来考察的军官们眼前一亮。
而在接待宴会上,苏宁更是将“懂事”二字发挥到了极致。
他不仅安排了极尽奢华的宴席,更是在“不经意间”让几位关键人物“欣赏”到了他收藏的、来自东方的“珍贵艺术品”。
而这些艺术品的归宿,自然不言而喻。
考察结束后,一份高度赞扬“su”制衣厂生产能力、管理水平及产品创新性的报告,摆在了罗马军方高层的案头。
结合费兰特少校持续的“美言”和苏宁暗中运作的结果,一项令人瞠目的巨额订单,终于尘埃落定……
“su”制衣厂,正式成为意大利王国陆军部队被服类物资(包括军服、军大衣、衬衫、被、帐篷等)的核心供应商之一,负责供应包括本土及部分海外军团在内的、占全军需求总量近三分之一的庞大订单!
消息传回米兰,整个“su”制衣厂沸腾了!
这意味着源源不断的资金、难以估量的品牌影响力,以及一张在战争时期无比珍贵的“护身符”!
苏宁站在办公室的巨大的落地窗前,看着窗外忙碌的厂区和远处米兰的城市轮廓,脸上露出了掌控一切的沉稳笑容。
他成功地利用了费兰特的人脉,展示了自身的实力,并辅以必要的“润滑剂”,一举拿下了这个时代的“国家级”战略订单。
这不仅带来了巨额利润,更重要的是,这层与意大利军方深度捆绑的关系,将使他在接下来的战争动荡中,处于一个相对超然和安全的位置。
无论政局如何变幻,军队总是需要穿衣盖被的。
而他,苏宁,将成为那个为他们提供温暖的人。
他转身对恭敬地站在身后的助理吩咐道:“立刻扩大招聘规模,三班倒,确保生产线全速运转。同时,原料采购渠道要再拓宽,价格可以适当提高,但质量和供应必须绝对保证!”
“是!苏先生!”
战争的阴影依旧笼罩,但在米兰,“su”的机器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轰鸣,为前线输送着军需,也为苏宁在这个乱世的野心,织就着一件坚固的铠甲。
而这一切的起点,或许只是锡拉库萨那时,他对一位失意军需官恰到好处的“投资”与“尊重”。
……
拿下意大利陆军近三分之一的被服订单,如同给“su”制衣厂注入了一剂强效肾上腺素。
平静的米兰近郊工业区,因为“su”的存在,瞬间变成了一个永不疲倦的庞大蜂巢,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疯狂扩张起来。
订单确认的第二天,“su”制衣厂大门外就贴出了巨幅招聘启事。
消息像野火一样传遍了米兰乃至伦巴第大区。
在失业率因战争而攀升的时期,一份稳定且薪酬优厚的工作,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
天刚蒙蒙亮,厂区外就排起了蜿蜒曲折的长龙。
男人、女人、年轻人,甚至还有一些从其他工厂跳槽而来的熟练工,都眼巴巴地等待着面试机会。
人事主管忙得脚不沾地,嗓子沙哑地在临时搭起的面试台后喊道:“缝纫工!优先录用!流水线操作工!搬运工!仓库管理员!识字、会算数者优先!”
车间里,老师傅们被临时抽调出来,负责快速培训新人。
“看好了!这种锁边手法,要又快又牢!这是军用品,开线了要出大事的!”一位老师傅一边演示,一边对着围观的几十个新人大声强调。
新人们聚精会神地看着,生怕漏掉一个细节。
仅仅一周时间,工厂的工人数量就翻了两番,并且还在持续增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