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8.第2098章 夺嫡之争(2/2)
在陵前,朱元璋亲自为长子题写谥号:“懿文太子”。
“标儿,”朱元璋抚摸着墓碑,老泪纵横,“你在天有灵,一定要保佑大明江山永固。你放心,你的儿子,朕一定会好生照看……”
说这话时,老皇帝的目光不经意地扫过跪在灵前的苏宁,那眼神却是复杂难明和不舍。
苏宁低着头,感受着四面八方投来的目光……
有关切,有试探,有期待,也有忌惮。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的人生将彻底改变。
父王的离去,不仅带走了他的至亲,也揭开了一场关乎大明未来的无声战争。
而这场战争,从始至终都没有停歇,历朝历代全部都是四个字“争当皇帝”。
……
洪武二十五年的九月,南京城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不同寻常的紧张。
太子朱标的丧礼结束后,那股压抑的悲痛仿佛转化为了另一种更为复杂的东西,一种对权力真空的躁动与不安。
按照大明礼仪规制,诸王本该在丧礼后立即返回封地,然而所有的藩王都心照不宣地留了下来。
秦王府、燕王府、周王府……
每一座王府门前都是车马不绝,前来拜访的官员络绎不绝。
所有人都知道,真正决定大明命运的时刻,才刚刚开始。
九月初一的朝会,朱元璋罕见地没有出现。
司礼监太监当众宣读圣旨,以“圣体欠安”为由暂停早朝三日。
这个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朝野间激起了层层涟漪。
“父皇这是在给我们时间。”秦王朱樉在府中对着几位弟弟说道,难掩语气中的兴奋。
作为马皇后所出的嫡次子,朱樉自认是太子的不二人选。
于是,他的府邸这几日门庭若市,前来拜会的文武官员络绎不绝。
“二哥说得是,”齐王朱榑奉承道,“按照长幼有序,理当由二哥继任太子。况且二哥镇守西安多年,军功卓著,这太子之位,非二哥莫属。”
朱樉得意地捋着胡须:“若是本王得继大统,定不会亏待了各位弟弟。”
然而在燕王府,朱棣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哼!长幼有序?”朱棣冷笑一声,将手中的茶杯重重放下,“就怕父皇眼里根本没有什么长幼有序。你们别忘了,父皇最疼爱的始终是大哥这一脉。”
姚广孝捻着佛珠,缓缓道:“王爷说得是。不过现在最麻烦的,不是秦王,而是吴王。”
朱棣神色一凛:“允熥那孩子确实是个麻烦。父皇和大哥都对他宠爱有加,又让他搬进了旧吴王府,这信号再明显不过。”
“而且,”姚广孝补充道,“吴王这些年经营的钱庄、商行、学堂,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势力。更麻烦的是,据说他手里还有一个不亚于锦衣卫的谍报机关。若是他继位,恐怕第一个要收拾的就是我们这些手握兵权的藩王。”
朱棣眼中闪过一丝厉色:“哼!本王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时候,他还在玩泥巴呢!绝不能让一个毛头小子骑在头上!”
与此同时,东宫内的气氛同样紧张。
“母妃,这几日为何总有官员前来拜访?”朱允炆困惑地问吕氏,“父王才刚走,他们就这样……”
吕氏爱怜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傻孩子,他们这是在向你示好。你父王不在了,按照嫡庶之分,你才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可是三弟他……”
“别提那个孽种!”吕氏突然激动起来,“他仗着有点小聪明,处处与你我作对。若是他当了太子,还有我们的活路吗?你忘了他是怎么在朝堂上让你难堪的?”
朱允炆低下头,脑海中浮现出苏宁在朝堂上侃侃而谈的身影,心中五味杂陈。
他记得那次在经筵上,苏宁对《资治通鉴》的独到见解让在场的翰林们都为之赞叹,而他自己却只能照本宣科。
在这场暗流涌动的储位之争中,最淡定的反而是苏宁。
他依旧每日前往吴王府处理自己手中的政务,接见各地大明钱庄和明熥商行的掌柜,审阅孝陵学堂的优秀学子的资料,仿佛真的对太子之位毫不在意。
“殿下,”马和忧心忡忡地禀报,“今日又有三位官员称病不朝,据说都去了秦王府上。”
苏宁不以为意地翻看着账册:“让他们去。传令各地分号,一切照常运转。”
“可是殿下,若是秦王得势,恐怕会对我们不利。还有燕王那边,据说近日与凉国公走得很近……”
苏宁放下手中的账册,脸上浮现出一丝惆怅:“你以为皇爷爷真的会立二叔为太子吗?或许皇爷爷心里早就已经有了决断。”
……
九月三日,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传来:朱元璋突然召集群臣在奉先殿议事。
当诸王和重臣们赶到时,发现老皇帝端坐在龙椅上,面色凝重,丝毫看不出有恙的样子。
“今日召你们来,是要商议立储之事。”朱元璋开门见山,声音洪亮,“国不可一日无储君,你们都有什么看法?”
大殿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谁也不敢第一个开口。
终于,兵部尚书沈溍率先出列:“陛下,臣以为当立嫡长为嗣。秦王殿下乃皇后所出,年长持重,可当大任。且秦王镇守西安多年,熟知兵事,于国于民都是上之选。”
“臣附议!”几位和秦王朱樉关系要好的官员齐声应和。
朱元璋不置可否,目光转向文官集团:“你们呢?”
礼部尚书任亨泰出列:“陛下,臣以为当立贤能。吴王殿下聪慧过人,政绩卓著,这些年推行的新政利国利民,实为储君最佳人选。”
方孝孺立即反驳:“任尚书此言差矣!储君当以德为先。二皇孙允炆殿下仁孝温良,熟读经史,方为社稷之福。且允炆殿下乃太子嫡次子,于礼法最为合适。”
三方势力各执一词,朝堂上顿时吵成一片。
然而最奇怪的却是淮西勋贵的态度,以凉国公蓝玉为首的武将们个个闭口不言,仿佛事不关己。
“够了!”朱元璋猛地一拍龙椅,震得整个大殿都安静下来,“朕还没死呢!”
老皇帝缓缓起身,目光如刀般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你们一个个都说为国举贤,可朕看你们,都是在为自己谋利!”
他走到朱樉面前:“老二,你就这么急着当太子?”
朱樉吓得跪倒在地:“儿臣不敢!儿臣只是……只是为国分忧……”
“哼!好一个为国分忧!”朱元璋冷哼一声,又走到朱允炆面前,“允炆,你觉得你能担得起这个重任吗?”
朱允炆脸色苍白,浑身发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最后,朱元璋停在苏宁面前,久久不语。
那双锐利的眼睛仿佛要看穿苏宁的内心。
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站了出来。
凉国公蓝玉躬身道:“陛下,臣以为,立储事关国本,当慎重考虑。如今朝议纷纷,莫衷一是,不如暂时搁置,待陛下圣意已决再行宣布。”
这个提议出乎所有人意料。
朱元璋深深看了蓝玉一眼,良久才道:“你们都退下吧!立储之事,朕自有主张。”
退出奉先殿后,诸王神色各异。
朱樉怒气冲冲地瞪了蓝玉一眼,拂袖而去。
朱允炆在吕氏的搀扶下,失魂落魄地返回东宫。
朱棣走到苏宁身边,意味深长地说:“允熥,看来这个太子之位,不是那么好坐的。”
苏宁淡然回应:“四叔,侄儿从未想过要坐那个位置。”
“噢?”朱棣挑眉,“你倒是想做一名贤王了?”
“要不然呢?”苏宁微微一笑,行礼告辞。
“……”此时的朱棣看着苏宁的背影却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
当夜,旧吴王府内灯火通明。
几位心腹齐聚书房,个个面色凝重。
“殿下,”魏国公徐辉祖率先开口,“今日朝会上,蓝玉的表现很是可疑。他向来与燕王不睦,今日却……”
苏宁点头:“他在拖延时间。看来,是有人等不及了。不过他的行为反而会加速他的灭亡,皇爷爷可是一向最讨厌这种首鼠两端的人。”
“殿下是说……”
“传令侍从室各地分室,即日起提高警惕。特别是北平、西安两地的分号,要密切注意燕王府和秦王府的动向。”苏宁神色凝重,“我有预感,这场立储之争,恐怕不会太平静。”
“诺!”
与此同时,燕王府内也在进行着秘密会议。
“王爷,今日蓝玉的表现,说明他已经决定站在我们这边了。”姚广孝说道。
朱棣冷笑:“哼!这个老狐狸,见风使舵的本事倒是一流。看到朱允熥和他关系恶劣,竟然异想天开地和本王缓和关系。不过这样也好,有他做那根搅屎棍,我们接下来的胜算又能多了几分。”
“那接下来……”
“接下来,”朱棣眼中闪过一丝寒光,“该让我们的吴王殿下吃点苦头了。谁让他这些年上蹿下跳的很是招摇,连本王的北平卫都要插手。”
洪武二十五年的这个九月,南京城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政治漩涡。
每一位藩王、每一位重臣,都在为可能的权力更迭做着准备。
秦淮河的流水依旧,但河畔的酒楼茶肆里,窃窃私语声不绝于耳。
而在漩涡中心的苏宁知道,真正的较量,现在才刚刚开始。
他站在旧吴王府的阁楼上,望着远处皇宫的灯火,轻声自语:
“父王,若是你在,会支持我的行动吗?”
随着这次立储之争愈演愈烈,大明的未来笼罩在一片迷雾之中。
谁将成为新的储君,将决定这个庞大帝国未来的走向?
而在这一片混沌之中,只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
这场权力的游戏里,任何人都没有退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