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0章 时局流转,敌我易型(1/2)
第1020章 时局流转,敌我易型
进入十一月,即便应天地处南方,
白日的温度也渐渐降了下来,人们身上的衣物也从汗衫换成了长衫。
应天城外一望无际的田野里,
各地官府已组织好人手,准备收割晚稻。
成百上千名百姓在自家田里仔细查看稻子长势,
今年应天风调雨顺,即便下过几场大雨,也很快停歇,没淹了庄稼。
在种植甘薯的地块,几位六部官员正在探查,
听着京府吏员的讲解,频频点头。
京城外种甘薯已有两年,无论是官府还是百姓,
都已轻车熟路,对甘薯的收成十分放心,甚至有吏员夸赞:
“从没见过这么易活的作物。”
此刻,户部左侍郎傅友文坠在队伍最后,
双手负在身后,缓缓踱步,
身旁的市易司司正陆云逸也放慢脚步,目光扫过稻田,脸色渐渐凝重:
“傅大人,户部准备何时增设兑钞点?
如今京中只有十余个,完全不够用。”
傅友文年过五十,因为常年与账目打交道,显得格外苍老。
他脸上的褶皱挤在一起,露出一丝意味难明的神情:
“陆大人,不是本官不想设,
而是衙门里阻力太大,上上下下都在反对。”
“为何?开放兑钞点后,户部手里的银子会越来越多,这难道不是好事?”
“好事自然是好事,但同僚们认为,
若按现在的比价兑钞,朝廷相当于多付三成宝钞,
这是亏本买卖,还要额外搭上人手成本。”
陆云逸眉头一皱,眼中闪过一丝荒谬:
“傅大人,银子攥在手里怎么会亏本?
有史以来做生意亏本的人不计其数,
本官却从没见过手握金银还会亏损的道理。”
“话是这么说,但大伙都觉得这事费力不讨好,迟迟推不动。”
傅友文叹了口气,目光扫向前方一道人影,眼中闪过一丝阴霾:
“加之孔天纵家世深厚,不少人为他说话,本官想强行推行难啊。”
“呼”
一股无名火从陆云逸心底涌起,
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
“傅大人,如今应天商行日日爆满,百姓和大户都在用宝钞购物。
但据本官所知,还有不少小民想把手里的银子换成宝钞,赚这三成差价。
现在户部不增设兑钞点,
他们只能去地下钱庄、黑市兑换。
可近日锦衣卫已抓了不少钱庄的人,
这就导致很多人手里有银子、想钱,却因换不到宝钞而作罢,
这种事多了,迟早会激起民愤。”
傅友文也叹了口气,点了点头:
“你说的这些,本官都清楚,
可让户部多付三成宝钞给百姓,这不等于朝廷自己承认宝钞在贬值吗?”
陆云逸没再纠缠这个话题,转而提议:
“那按八成兑如何?傅大人,这是权宜之计。
等市面上的银子越来越少,
只要朝廷不滥发宝钞,宝钞的购买力自然会涨,户部绝不会吃亏。”
“购买力?”
傅友文在户部待了多年,稍加思索便明白其意,眼中闪过了然:
“陆大人,若事情真能按你说的走,自然是好,
可你怎么确定,市面上的银子会变少、宝钞会变值钱?”
“这不是明摆着吗?
朝廷发饷银、发俸禄、发赏钱,用的都是宝钞,
大明朝廷每月有稳定俸禄的人,手里握的全是宝钞,
户部又在不停收缴银子,市面上的银子怎么会变多?”
傅友文摆了摆手,即便陆云逸说得在理,
也改变不了户部衙门内山头林立的现状:
“陆大人,近些年银矿越发现越多,
朝廷只掌控一部分,地方大族藏了一部分,
再加上海贸每年要流入上千万两银子,
本官得提醒你,仅凭户部,根本收不完市面上的金银。”
他顿了顿,又叹了口气,沉声道:
“本官实话跟你说吧,
收回来的银子按律要存进国库,而户部每年刊印宝钞有定数。
若是现在大肆兑钞,怕是年关未到,户部府库就空了,换来的银子也进不了户部,
所以.这事推行起来格外难。”
“呼”陆云逸沉声道:
“傅大人,如今逆党作乱,废钞的流言才刚压下去,
若不乘胜追击,之前的努力就全白费了!”
“陆大人,别急。”傅友文放缓语气,
“本官在京多年,一个政令从上到下推行,至少要数年才能落地。
就算陛下要搞废钞试点,莫说是离成事,就算是离文书拿出来,都还远着呢,
陛下有时也会拖延,最后不了了之。
废钞的事,你尽管放心,绝非一朝一夕能成。
莫急,莫急。
今日是来看收成的,咱们先去前面看看.
不谈公务了,不谈公务。”
傅友文笑着加快脚步,显然不愿再与陆云逸再说。
陆云逸坠在队伍后面,脸色阴沉,却没气馁,
事情推行困难,他早有预料。
如今逆党的招数已被化解,
他想更进一步,自然会遭遇阻碍。
京中不少人,既不希望逆党得势,也不希望皇党太过强势。
他双手叉腰,眼中闪过一丝决断,
只能想别的办法了。
“这是何物?”
正当他思索时,前方传来一阵喧闹,六部官员围着一个农户,议论纷纷。
陆云逸走近,只见兵部主事齐德笑着给众人解释:
“这是工部工坊所制的农具,
是照着陆大人创的自行车齿轮改良的,
比起普通铁锹,这农具在松软土地上用着省时省力,
甚至不用弯腰,能让百姓轻松些。”
众人面露古怪,看了看陆云逸,又看向那把奇怪的铁锹。
只见农户虽显得战战兢兢,动作却没停,
他握着可伸缩的铁锹把手,猛地将铁锹插进土里,
借助弹簧与齿轮的力道,铁锹竟自行向里推进了近一尺。
没一会儿,就开垦出近一丈的土地,动作行云流水,远没有往日铲地那般费力。
陆云逸见了这铁锹,心情好了不少,便解释道:
“工坊造自行车时,出了不少残次齿轮,没法装车,就试着用到了农具上,
这只是初步尝试,真正的成品还得再钻研。”
众人恍然大悟,对工坊多了几分佩服,
这两年,工坊有了稳定的银子支持,隔些日子就会冒出新东西。
尤其是最近应天商行的电梯,更是让权贵们震惊,
不用走路就能上楼,实在新奇。
这时,工部尚书严震直先是赞同地点了点头,话锋却一转:
“工坊里不少新奇研究还没对外公布,本官去过两次,进度确实快。
但.这工坊太费钱了。
即便应天商行承担一半费用,剩下的一半对工部来说,也是不小的开支。”
刑部右侍郎凌汉诧异道:
“几个工坊而已,能多少银子?严大人莫不是在哭穷?”
严震直摇了摇头,苦笑道:
“今日诸位大人都在,本官也不瞒你们,
上一季,工部给工坊拨款近两万两,应天商行也出了两万两,
可最后只钻研出了一部电梯,钱得一干二净。”
“嘶”
众人皆倒吸一口凉气,面露震惊,
什么工坊这么能钱?
六部衙门一年的用度,也未必有四万两。
这时,工部右侍郎余文昇开口了,语气带着坚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