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8章 何为忠奸(1/2)
第1018章 何为忠奸
大太监接过文书与罪证,缓步走到御案前,恭敬地呈给朱元璋。
朱元璋接过,只淡淡扫了一眼便放在一旁,语气平静却带着压迫:
“只有这些?”
短短四个字,让下首肃立的杜萍萍身子骤然一紧。
他瞬间明白,陛下要查的不只是民间的零散钱庄、黑市,
还有那些背后藏着京中权贵的地下钱庄!
杜萍萍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忐忑,轻声道:
“回禀陛下,这是臣昨夜一夜查抄的结果。
锦衣卫同僚仍在继续追查,后续定会有更多斩获。
请陛下放心,对这些搅乱钱法之人,臣绝不敢手软。”
“呵”
朱元璋嗤笑一声,轻轻点头:
“那就继续查,京畿之地何等繁华,每日流通银钱不计其数,
以银换钞、压价牟利的事,朕听得耳朵都起茧了。”
杜萍萍松了口气,又躬身道:
“陛下,臣有一事恳请,
锦衣卫后续查抄,难免会牵涉京中权贵,恐有人负隅顽抗。
只是锦衣卫人手不足,恳请陛下调派城防军协助抓人。”
朱元璋淡淡地瞥了他一眼,
自然看穿他想拉人共担压力的心思,免得锦衣卫独自承受权贵施压。
他颔首道:“准了,调羽林左卫五百军卒随行,凡有负隅顽抗者,格杀勿论,不必手软。”
“谢陛下!”
朱元璋话锋一转,又问:
“听闻京中近来流言不少?连对朕的非议也有?”
杜萍萍脸色微僵,却不敢欺瞒,直言道:
“陛下,京中确有零星流言,但皆不足为惧,
锦衣卫正联合各衙门平息,很快便能安定。”
“有没有关于太子的流言?”
这话一出,殿内气氛骤然变冷。
蓝玉也转过头,目光落在杜萍萍身上,带着审视与追问。
杜萍萍顿了顿,才低声道:
“回陛下、凉国公,确有一些关于太子的流言,
多是说太子许久未曾露面,连大朝会也未出席。
不过
这些流言很快被宝钞之事盖过,并未掀起风浪。”
朱元璋轻笑一声,直起身端起茶杯,将茶水一饮而尽,胡须上沾了水滴也不在意:
“这么说,朕还得谢谢那些传流言的人?”
“陛下,臣绝非此意!”
杜萍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头埋得极低。
见他如此,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失望,无奈摇头:
“起来,你暂代锦衣卫指挥使,动辄跪地磕头,旁人如何怕你?”
待杜萍萍起身,朱元璋又吩咐:
“锦衣卫继续盯着,若查到流言源头,不必犹豫,尽数抓捕。”
“是,陛下!”
“退下吧。”
杜萍萍躬身一拜,缓缓退出殿外。
他走后,蓝玉上前一步,语气急切:
“陛下,那孔天纵出身山东,居心叵测,定是逆党!
不如将他抓起来严刑拷问,查明真相!”
“他是正三品侍郎,岂能说抓就抓?”朱元璋反问,
“更何况,证据何在?
他提一条鞭法,朝中认同此议的官员不在少数,难道要把他们全抓了?”
“抓了又如何!”蓝玉语气强硬,
“这世上会打仗的武将不多,会写字的读书人却多如牛毛!
少几个贪赃枉法的,于国无损!”
朱元璋单手扶额,露出几分疲惫,轻叹道:
“蓝玉,莫要关心则乱,
越是关键时候,越要沉住气,
等他们一个个跳出来,才能看清局势全貌。”
“陛下!”蓝玉又上前一步,眼中满是急切,
“孔天纵的侄子与新科状元许观交好,许观又是何子诚的门生!这层层关联,岂能说无勾连?”
“就算有关联,也要讲证据。”朱元璋摇头,
“废除宝钞的奏疏,未必是何子诚亲笔所写,
是有人借他之名,行一己之私。”
蓝玉眉头紧锁,语气带着懊恼:
“陛下,三司已核验过字迹,确是他所写!
都到这时候了,还讲什么证据?
乱世当用重典!
先把人抓了,找出毒害太子的幕后真凶、问出解药才是要紧事!”
他深吸一口气,又道:
“陛下,您当初为何放何子诚离京?
如今他一死,线索彻底断了,
再查下去,不知要多费多少功夫!”
朱元璋眼中闪过疲惫,却依旧沉稳:
“蓝玉,朕知道你关心太子,但一个何子诚,走与不走,无关大局。
就算他活着,朕把他囚在京城,
就能知道谁是幕后主使、解药在哪吗?”
蓝玉沉默了。
这些日子,他早已察觉,此事绝非一人一伙所为,
而是一个庞大且有共识的势力在暗中推动,
有人沉默配合,有人暗中帮忙,有人主动挑事。
皇党这边,虽明面应对者少,却也在暗中角力。
这场景,让他想起了当年胡惟庸当权时的混乱。
他缓了缓,语气又软了些:
“陛下,太子殿下的身子至今未有好转,一直病恹恹的。
若不尽快找到解药,臣怕.怕太子撑不住。”
扑通一声,殿内太监宫女尽数跪倒在地,生怕陛下震怒。
可朱元璋并未发怒,只是默然叹息:
“太医院已在全力想办法,不必急,
太子是大明储君,上天庇佑,不会有事的。”
蓝玉不再多言,只暗暗叹气,
太子的状况他比谁都清楚,虽未恶化,却也毫无起色。
过了许久,朱元璋忽然开口:
“常茂真的死了?”
蓝玉收敛心神,凝重道:
“回陛下,杨文与韩观已率军平定龙州叛乱。
审问当地土司得知,
他们只是借常茂之名起事,自始至终未曾见过常茂本人。
看来,常茂确实死了。”
朱元璋眼神暗了暗,点头道:
“传旨,让杨文、韩观班师回朝。”
“是,陛下!”
“朕打算调三千富户迁往关中,你觉得此事交由谁操持更为妥当?”
蓝玉眼中精光一闪,他知道这是苦差,也极易被人阻挠,便直言:
“陛下,此等大事,当派信得过的将领护送,臣以为,东平侯韩勋可胜任。”
“韩勋近来正与张铨操练京军,抽不开身。”朱元璋沉吟道,
“徐增寿如何?他已年过二十,也该让他经些风浪了。”
蓝玉猛地抬头,眼中满是诧异。
迁富户是彰显朝廷态度的大事,
为何派一个毫无战阵经验的小将?
“陛下,徐增寿从未经历战事,臣以为,还是派老成持重之人更为稳妥。”
朱元璋笑了笑:
“不过是护送三千富户,走的都是大明官道,用不上战阵经验。
就这么定了,让都督府草拟文书,尽快将人送走。”
蓝玉虽疑惑,却也躬身应道:
“是,陛下!”
“好了,你也下去忙吧,朕还有奏疏要批。”
“臣告退。”
蓝玉缓步走出武英殿,脚步越走越慢,脸色凝重到了极点。
他清晰地感觉到,陛下因太子中毒一事,性子变得消沉,连锋芒也收敛了许多。
面对逆党的动作,竟有了大事化小的念头。
“难道.陛下真的老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