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紧锣密鼓下(1/2)
“快快快,跑起来,怎么样,老子就说大帅把咱留在家里面可不行,张超这傢伙给他美的,你看,到最后,还是我去捞他,回来不得叫这傢伙摆个流水席,请我喝三天酒。”谅山府到高平府的官道上,宛若长龙一般,一支数千人的队伍正在急行军。
咔咔咔咔,整齐的脚步声在官道上响起,虽然士兵们跑动起来,但是队伍的队形並没有乱,官道上的行人纷纷让路,他们在道路两边站著,纷纷驻足眺望。只见士兵们肩膀上扛著火銃,前方兴华军的战旗高高飘扬。
一个商人问身边人道:“前段时间大帅不是已经带著大军东进抗虏了吗?怎么这些子弟兵看起来好像又是有什么大任务的样子。”
另一人回答道:“不知道啊,你看这队伍,少说几千人,这兵力可不少了,你再看他们行色匆匆的样子,莫不是又有什么大事发生了吧?”
一个骑驴老者插话道:“你们看,这可是通往高平府的官道,莫不是高平府那边又出了什么大事吧?”
“哎呀,这,不好说,不好说啊。”眾人七嘴八舌地议论著,在兴华军的控制区內,大家对於军队的调动习以为常,兴华军跟封建军队不一样,那是人民子弟兵,在这里,大家都是以当兵为荣的,只是,眼前这支队伍规模不小,一个旅又一个营,足足四千人,这个数量,已经占到兴华军的十分之一了,怪不得这些民眾惊讶。
队伍的最前方,几名將官骑著战马,正在討论著什么,领头大將正是留守谅山府的宋志。原来,统帅部接到来自崑崙关的急件之后,立刻开始动员起来,成子龙签署统帅部命令,调动军队紧急前往高平府跟景昭的生產建设兵团匯合,同时派人八百里加急前往高平府报信,將掌握的情况通知景昭,让高平府全力配合。
当日,高衡定下出兵的人选之后,虽然宋志服从命令,但是要说心里话,多多少少有些不痛快,当然不是对高衡的安排不满,毕竟兴华军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只是对阵建虏这么大的一仗,自己竟然不能参加,只能留在家里看门,这多少让他鬱闷。
每天宋志的任务就是练兵、巡逻。其他人都在外面有任务,就他一个人在谅山府练兵,这心情可想而知。可是没想到峰迴路转,军师紧急召见他,让他领兵支援前线。宋志简直是喜出望外,自己总算是有出场的机会了。
但高兴归高兴,宋志心里其实也咯噔了一下,要动用后方的军队,就说明前线的局势异常危险,否则以大帅的性格,带出去的又都是精锐,不可能这么急著要求增兵。所以宋志不敢怠慢,立刻按照成子龙要求,从麾下的老兵旅中挑选出一个精锐营,再加上新训旅全体將士,紧急北上,进入高平府。
临走之前,製造总局的卜弥格带人过来,把製造局加班加点生產的四四式一股脑全部交付给了宋志,让这四千人齐装满员,全部带上火銃。为了让宋志的兵马全部配上四四式,卜弥格临时调整生產工艺,所有的火銃都不刷漆,就是为了缩短製造时间。虽然不刷漆会大大影响銃管寿命,但是打这一仗还是没问题的。
所以这支军队的装备看起来有些彆扭,老兵营肩膀上扛著的是黑黝黝的四四式火銃,而新训旅肩膀上扛著的就是没有上黑漆,露出銃管底色的四四式。但是没关係,性能都是一样的,没什么本质区別。不仅如此,老兵旅剩下的火銃也被宋志一併带走,因为景冲那边的新训旅只装备了部分四四式,还没有全军换装,这两千杆四四式就是带过去给他们使用的,既然是支援前线,那最起码要保证將士们人手一桿火銃。
新训旅的將士们没上过战场,此去又是直面建虏,那可是传说中不可战胜的虎狼之师,要说將士们不紧张是不可能的,所以宋志有意识在队伍中插科打諢,跟属下几个营长打趣,说是要张超这小子回来请他吃饭,眾人听了,都是哈哈大笑,队伍中瀰漫的紧张气氛,减轻了不少。
这边宋志带著步兵和少量轻型火炮加紧赶路,高平府那边也已经忙得不可开交。成子龙的八百里加急送到了之后,景昭和景冲不敢怠慢,立刻召开紧急会议,集结军队,徵募船只。高平府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展,形势已经趋於稳定,生產建设兵团按部就班,不断提升粮食產量。估计到今年年底,高平府就能完全实现粮食和物资盈余,反哺谅山府,成为兴华军的大粮仓。
同时在军队徵募方面,进展也比较顺利,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有了粮食,人们就会有参军的热情,至少,拖欠军餉的事情在兴华军中从未发生。明面上,高平府现在已经徵募了一个新训旅,但实际上,除此之外,在景昭和景冲的共同治理下,还徵召了六千青壮,编组为两个乡勇旅,这两个旅不是正规军,主要任务就是维护治安,发放的武器也是原先高平府內库存的冷兵器,甲冑也是七拼八凑,平日里既从事生產,也进行训练。
景冲对他们要求不高,主要就是用来看家的,所以这一次,接到成子龙的命令之后,景冲立刻將高平府的新训旅全部调集了过来,在府城外集结,等待宋志的军队到达之后,一起北上进入广南府。
而景昭,作为高平府生產建设兵团的负责人,又是原先兴华军的后勤部长,这后勤的重担自然就落在了他的身上。粮草物资倒是好办,高平府现在的產能完全可以满足三千人的需求,为了此次战役,景昭徵调了大量的粮草,把本来准备押运交付给统帅部仓库的粮食也全部扣下,优先供应军队。
但现在有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船只,他们要从广南府乘船进入右江,然后再匯入南流江到达武缘县。所以船只就成了必要的交通工具,问题是,广南府並不是什么大府,不过是云南布政使司边疆的一个小府罢了,人口稀少,面积也不大,可想而知船只就不可能太多。
高平府就算是现在建立码头,赶製船只也来不及了,如果从下龙湾船厂运船过来,走陆路还不知道猴年马月,就算是把半成品运过来现场组装也来不及,所以这个问题成了困扰景昭数天的难题。
右江也就是后世的鬱江中游河段,起於后世广西百色澄碧河口,终点在南寧西郊,之所以叫右江,那是因为与相对的左江一左一右而得名,流域主要经过壮族的聚集区。这条江水的水文情况景昭在街接到统帅部命令的第一时间就派人去找当地人了解了一下。
这条江是一条滩多水急、暴涨暴落、枯水期长的山区河流。这也就意味著通航能力非常低,如果按照后世的標准,也只能行驶一百多吨的船只,若是放在明代,连六百料的船只都不能航行,只能在这个標准之下。
但这条江通航能力不佳反过来说对兴华军也算是一个好处,这就意味著兴华军不需要准备大吨位的船只,只需要小船即可。更重要的是,每年过年前后就是枯水期,水流並不湍急,利於通航,按理说,这都是有利条件,但摆在景昭面前的问题是,如何能徵集运载这么多人马和物资的船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