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地域平衡(2/2)
河北的人口是关中的几倍,结果河北的折冲府居然不到关中的十分之一。
而因为折冲府少,河北承担了天下徭役的七成,除此之外还有赋税也比别的地方多,这种后果就是河北之地苦不堪言。
这也导致了窦建德在唐朝初年就死了,结果到了唐朝灭亡了,依旧有河北人民祭拜。
这种情况下,安禄山的出现对于河北人民来说就是另一种选择。于是在安禄山起兵反叛的时候,河北之地响应者甚多。
甚至在安禄山史思明已经死了,河北之地依旧要和唐朝对着干。
河北的世家这一次直接选择支持藩镇,其直接结果就是河北三镇从中唐开始,一直到唐朝结束都处于半独立状态。
不交税,不纳粮,节度使也由自己推选,完全不理会唐朝中枢,而唐朝朝廷也不怎么管他们。
等到了唐朝灭亡,宋朝建立,河北幽州之地直接成了辽国。直接和中原割裂,到了南宋,别说河北了,整个中原都被异族占领。
一直到明朝,朱元璋一统。于是从唐朝遗留下来的问题开始继续出现。
北方长期被胡人统治,文道比不上南方,这就导致了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大案。
洪武三十年,大明科举会试,录取进士五十一人,全部都是南方人,北方竟然无一上榜。
实际上这个案子朱元璋也知道,北方士子写文章的水平比不上南方,这场考试基本上没有徇私舞弊。
但是事情不能这么办,一个庞大的帝国,不能仅仅只让南方人为官,而不录取北方人,这对于帝国来说不是什么好事。
于是朱元璋就下令让主考官重新阅卷,并且告诉主考官增加一些北方士子的名额,这件事情也就过去了。
结果当时的主考官刘三吾不干,他身为南方人,很清楚这样做会挤压南方士子的名额,同时他也是当世大儒,不愿意妥协,认为这是在污他的名声。
所以二次阅卷依旧是如此。
难道他不知道这是政治事件吗?他知道,毕竟已经当了几十年的官了,很清楚这件事不是简单的对错,而是关乎国家稳定的政治事件。
或许是为了他的名声,或许是为了家乡,又或许是其他原因,刘三吾直接拒绝了。
这件事情让朱元璋大怒,直接下诏,将主考会试的二十余人阅卷考官全部处死。刘三吾因为年老免死戍边。
然后朱元璋亲自下令再开一次考试,这一次全部是北方士子参加,然后亲自阅卷,选中六十一人。
从此明朝开始南北榜录取进士。
帝国的稳定不能仅仅只依靠一个地区,以前的罗马帝国就是如此,几乎所有的帝国贵族全部都是罗马的。
北非行省只是他们的粮食基地,西班牙只是为帝国提供矿石和各种贵金属。高卢只是为他们提供兵力人力。
至于管理国家?只要罗马人就可以了。至于说上升通道,寥寥无几。没有上升空间,这些行省的人怎么会愿意支持帝国,所以在异族入侵之后,很多直接就投了,然后跟着异族升官发财。
李察自然不会犯下这种错误,他推行的罗马学院就是为了从各地收取有才能的人,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来管理国家。
有了这个上升通道,就能够让李察笼络到各地的实力派,贵族和人才。
在李察的利益交换下,绝大多数的希腊贵族以及上层人士都同意了,纷纷开始帮助推行均田令和释奴令,但是依旧有一些人不愿意。
对于这些人李察也不客气,直接下令大军围剿。
同时因为希腊半岛经历战争不久,人口众多,而土地资源并不充沛,李察又从这里抽调人口,向其他行省迁徙,以平衡各地的人口。
这样不仅能够解决土地问题,还能削弱那些当地豪门的势力,同时也补充了其他地方的人口,三赢。
(本章完)